而現在,這樣假定就不行了。 第I部類的資本家包括生產生產資料的全體資本家。 此外,留在他們手中的商品產品4000,是社會產品的一部分;這部分社會產品不能和任何別的部分交換,因為年產品中已經不存在可以和它交換的任何別的部分。 除了這4000以外,年產品的其餘部分已經全部作了安排;一部分為社會的消費基金所吸收,另一部分用來補償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 第II部 類所有能夠用來和第I部類交換的東西已經全部交換完畢。 只要我們注意到,第I部類的全部商品產品,按其實物形式來說,是由生產資料即不變資本本身的物質要素構成的,困難就很容易解決。 這裡出現的現象和上述第II部類出現的現象相同,只是方面有所不同。 在第II部類,全部商品產品由消費資料構成,因此,其中由這種商品產品所包含的工資和剩餘價值來計量的部分,可以由它本部類的生產者消費。 在第I部類,全部商品產品由生產資料,即由建築物、機器、容器、原料和輔助材料等等構成。 因此,其中用來補償這個部門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那一部分,能夠以它的實物形式立即重新作為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執行職能。 如果它進入流通,那也是在第I部類內部流通。 在第II部類,一部分實物形式的商品產品由該部類的生產者個人消費掉,而在第I部類,一部分實物形式的商品產品卻由它的資本主義生產者在生產上消費掉。 第I部類消費的不變資本價值,是在第I部類的一部 商品產品=4000c中再現的,而且是以實物形式再現的,這種形式的471商品產品能立即再作為不變生產資本執行職能。 在第II部類,3000商品產品中價值等於工資和剩餘價值的那一部分(=1000),直接進入第II部類的資本家和工人的個人消費;另一方面,這個商品產品的不變資本價值(=2000),不能再進入第II部類的資本家的生產消費,而要通過和第I部類的交換來進行補償。 相反地,第I部類的6000商品產品中價值等於工資和剩餘價值的那一部分(=2000),不會進入而且按它的實物形式來說也不能進入它的生產者的個人消費。 它倒是必須首先和第II部類交換。 另一方面,這個產品的不變價值部分=4000,卻處在這樣一種實物形式上,這種形式的不變價值部分——如果把第I部類的資本家看作整體——能夠直接再作為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執行職能。 換句話說,第I部類的全部產品是由這樣一些使用價值構成的,這種使用價值按照它們的實物形式來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只能作為不變資本的要素髮生作用。 因此,在這個價值6000的產品中,1/3(2000)補償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其餘2/3則補償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 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由大量的不同的資本群構成。 它們被分別投入不同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有若干被投入鑄鐵廠,有若干被投入煤礦,等等。 每個這種資本群或每個這種社會的群資本,又由許多大小不等的獨立執行職能的單個資本構成。 首先,社會資本,比如說7500(可以用百萬等等來表示),分成不同的資本群;價值7500的社會資本分成各個特殊的部 ,其中每個部分都被分別投入一個特殊的生產部門;投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那部分社會資本價值,按照它的實物形式,部分地由各特殊生產部門的生產資料構成,部分地由它們的經營所必需的、具有相應的熟練程度的勞472動力構成,這種勞動力由於分工,並按照它在每個個別生產部門承擔的勞動的特殊性,而各不相同。 投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那部分社會資本,又由投入該生產部門的獨立執行職能的單個資本的總和構成。 不言而喻,這裡所說的,既適用於第I部類,也適用於第II部類。 至于說第I部類中以它的商品產品形式再現的不變資本價值,那末,它有一部分作為生產資料再進入把它當作產品生產出來的特殊生產部門(或者,甚至就是它那一個企業)。 例如,穀物進入穀物的生產,煤炭進入煤炭的生產,鐵以機器形式進入鐵的生產,等等。 當構成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的部分產品不再直接進入自己的特殊生產部門或自己那個生產部門的時候,這些產品只是變換了位置。 它們以實物形式進入第I部類的另一個生產部門,而第I部類其他生產部門的產品則對它們進行實物補償。 這只不過是這些產品的換位。 它們全部作為補償第I部類的不變資本的因素再進入第I部類,但不是進入第I部類的這個部門,而是另一個部門。 在這裡,只要交換是在第I部類的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的,這種交換就是一種實物形式的不變資本和另一種實物形式的不變資本的交換,就是一種生產資料和另一種生產資料的交換。 這是第I部類的不同的單個不變資本部分的互相交換。 只要產品不是直接在本生產部門作為生產資料使用,這些產品就離開它們自己的生產場所,進入另一個生產場所,因而,互相得到補償。 換句話說(和第II部類剩餘價值的情況相似),第I部類的每個資本家按照他作為這4000不變資本的共有者所占的比例,從這個商品總量中取出他所需要的相應的生產資料。 第3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