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菲王朝的統治者中最傑出的是國王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 他建立火炮部隊,使波斯軍隊現代化。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除了別的人以外,他還僱傭了兩位英國冒險家謝利弟兄。 當時有位作者描述了這一政策的結果: 這位頗有勢力的波斯人[阿披斯一世]學會了謝利弟兄的戰略和戰術。 以前,他不知遣使用大炮;現在,他已擁有500門大炮和6000名滑膛槍手。 因此,這位阿拔斯已從土耳其人那裡奪得七個大行省,包括從傑爾賓特到巴格達之間的地區;現在,他仍瞪大着眼、張大着嘴、展開着雙手,企圖搜尋、吞嚥和獲取更多的東西。 事實上,波斯在薩菲王朝的統治下確已成為一大強國。 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派使節前往波斯,請求與波斯結成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聯盟,就是一個明證。 實際上,那些年代裡,這兩個穆斯林國家在歐洲各國的外交上據有突出地位。 例如,法國的弗蘭西斯一世曾與蘇裡曼一世合作,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開戰;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又與波斯人合作,反對他們的這兩個共同敵人,基督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之間的這些關係在當時被譴責為「不虔誠」和「瀆聖」;但事實是,奧斯曼帝國和薩菲帝國已成為歐洲任何外交家都無法予以忽視的世界強國。 莫臥兒帝國 正象薩菲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在波斯創建了一個「民族」王朝那樣,莫臥兒王朝兩位傑出的統治者巴布爾和阿克巴也在印度締造了一個「民族」王朝——這對在印度教占優勢的地區中的穆斯林統治者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穆斯林入侵印度的浪潮共有三次,每次都相隔很長時間。 第一次入侵浪潮由阿拉泊穆斯林掀起,他們于712年侵入印度河河口附近的信德地區。 這些阿拉伯人未能深入內地,所以,他們對印度的影響很有隊 第 二次入侵浪潮發生於約公元1000年左右,即突厥穆斯林開始從阿富開境內的根據地不斷侵略印度之時。 這些侵略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四個世紀,使生命和財產遭到巨大損失。 最後結果是:在北印度,有許多穆斯林王國被建立,而在南印度,繼續存在着一批印度教國家。 但是,即使在北印度,大 部 人依然在種族上是印度人,在宗教上信奉印度教。 他們並未象小亞細亞的人那樣伊斯蘭教化和突厥化。 其原因仍在於,從北方下來的突厥人與印度原有的千百萬人相比,僅是微不足道的少數。 他們能填滿的只是政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位,種田人。 商人和大部分官吏要靠他們的印度教臣民來充當。 確實,在某些地區,大批大批的居民已改宗伊斯蘭教,尤其是一些低級種姓——他們想通過這一新宗教擺脫剝削。 然而,當1500年第三次穆斯林入侵浪潮隨着莫臥兒人的到來而開始時,印度事實上仍是一個印度教占壓倒優勢的地區。 這些新來的人也是突厥人,他們的首領是偉大的突厥征服者帖木兒別名為'跛帖木兒「的直系後裔、引人注目的巴布爾。 巴布爾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在突厥斯坦的費爾干納小公園,但他早年便將它喪失。 以後,他曾佔領帖木兒的華美異常的故都撒馬爾罕,但又很快地失去。 此後,他又進行了多次的冒險、征服和逃跑,直到他本人承認他對這種」象棋盤上的王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的流浪生活已十分厭倦時為止。 1504年,意外的幸運突然降臨,他率領300名衣衫檻褸的部下攻佔了阿富汗的喀布爾。 從那裡,巴布爾將貪婪的目光投向南面的印度肥沃平原。 大約20年後,勝利來了:他在由奧斯曼土耳其人操縱的火繩點火滑膛槍和火炮的支援下,竟奇蹟般地以12,000人的小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大軍。 他乘勝佔領德里,作為他的新首都。 四年後,巴布爾去世,但他的兒子們繼續走他的道路,帝國迅速發展。 在巴布爾的孫子、著名的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統治期間,帝國臻于鼎盛。 阿克巴是莫臥兒王朝最傑出的皇帝。 他征服了西方的拉傑佈達納和古吉拉特、東方的孟加拉和南方德干高原上的幾個小國,使帝國領土大為擴展。 當時,莫臥兒人的統治已從喀布爾和克什米爾擴大到德干高原,後來,在奧期則布1658-1707年在位的統治下,更進一步擴大——几乎擴大到半島南端。 除了赫赫戰績外,貝克巴還是一位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極為了不起的人物。 他雖然未受過教育,但多思好問、智力敏捷;對此,就連那些熟識他的耶穌會會士也不得不表示欽佩。 他活動範圍之驚人,會使人聯想到彼得大帝一世。 阿克巴同這位俄國沙皇一樣,酷愛機械,他在冶金方面的研究以及對火力更大的槍炮的設計,就是很好的證明。 他學習繪畫,愛好音樂,是打馬球的好手,而且會演奏各種樂器——鍋鼓是他最喜愛的一種。 阿克巴對宗教和哲學的興趣尤其濃厚,他不斷地尋找一種能滿足他個人及其臣民的需要的教義。 最初,他的思考侷限在伊斯蘭紙範圍內;但1575年,33歲時,他修建了一座禮拜堂,在那裡,他與各種宗教的學者討論神學。 阿克巴被印度教徒、印度襖教徒、祆教徒、耆那教徒和基督教徒講解的教義強烈地吸引住了。 耆那教徒使他不食肉、禁止殺害動物。 第1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