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時,荷蘭商人,還有少數英國商人,與葡萄牙人並肩活躍于日本。 這些歐洲人之間的劇烈競爭使日本人獲得了新的行動自由。 他們此時能對傳教士來取行動而無須擔心失卻貿易。 而且,歐洲人為了討好日本人、爭取貿易特許權,互相極力搗鬼。 例如,荷蘭人曾向幕府將軍告發,說葡萄牙人密謀武裝對他不滿的大名,以推翻他的統治。 1614年,德川家康頒佈命令:所有傳教士都必須離境,他們的信徒這時已達30萬必須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 這個命令得到了無情的執行。 作為一種控制手段,德川幕府還強迫天主教徒隷屬某一佛寺;許多教徒因拒絶而被處死。 傳教士也遭到殺害,但是,區別商業活動和宗教活動往往是很困難的。 因此,日本人採取了進一步的行動。 1624年,驅逐所有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以往最目中無人,看去最富有侵略性。 1637年,強迫所有葡萄牙人離境,僅留下了荷蘭人;荷蘭人對傳佈天主教從未表示過興趣。 此後,只有荷蘭人和中國人得到通商的許可,不過通商僅限于長崎港的弟子麻小島上,並受到嚴格的限制。 這一孤立主義政策到1636年被進一步擴大到日本臣民中,禁止日本人出國,違者處死刑。 為了加強這一禁令,幕府還對造船業加以限制,僅允許建造適于沿海貿易的小船。 這樣,開始了日本長達二個多世紀的閉關自守時期。 制定這一排斥所有外來影響、保持國內現狀一塵不變的政策,是為了使德川幕府的統治永存。 實際上,這一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日本再度統一,並象法國大革命以前任何歐洲國家那樣,受到中央集權制政府的徹底、有效的政治控制。 但是,為了這種安全和穩定,日本付出了沉重代價。 日本沒有經歷到西歐在這一時期中所經歷的種種使自己充滿活力的歷史變革運動;在日本,封建制度仍在繼續,沒有宗教改革運動或反宗教改革,沒有海外擴張,也沒有商業革命。 對日本人來說。 和中國人一樣,兩個世紀的令人寬慰的閉關自守的代價是,制度和科學技術方面落後了。 這一點,在19世紀中葉歐洲人強行闖入與世隔絶的東亞世界時,變得非常明顯;而且,這種明顯對日本人來說,較之對中國人來得更快。 第五章 西方擴張時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不過,對東印度群島和西印度群島諸民族來說,由這些事件[歐洲擴張]產生的所有商業利益已沉沒。 失卻在它們所引起的可怕的災禍之中。 亞當·斯密 當歐洲人由海路進入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時,他們最初的反應通常是尊敬和欽佩。 這些西方人僅在海戰方面享有明顯優勢。 在其他所有方面,他們發現,中東、南亞和東亞諸民族實際上至少能與他們相匹敵。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逝去三個世紀後歐洲人才能對印度和中國稍加控制。 然而,在非歐亞大陸世界,情勢完全不同。 那時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諸民族在政治組織、經濟發展和軍事戰鬥力方面,均未達到與歐亞大陸相似的水平。 因而,它們都較早地屈服于歐洲人的統治,只是程度上殊為不同。 本章論述西方入侵時非歐亞大陸世界的形勢和盛行的制度,着重說明為何19世紀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除沿海地區外,仍是不可滲入的,為何南北美洲較易於侵入,為何澳大利亞從一開始起便門戶敞開。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地理環境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下稱非洲與歐亞大陸的關係而言,非洲呈現了一幅似乎有悖常理的古怪圖景。 非洲完全不同於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一直與歐亞大陸保持着持續的、只是有時頗微弱的聯繫。 然而,歐洲人對非洲的侵入卻比對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的侵入要緩慢得多。 在其他新發現的大陸被開發和殖民後,非洲依然為「黑暗大陸」達數世紀之久。 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時,非洲還只有沿海邊緣地帶和內地少數孤立地區為外人所知。 甚至到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內地未被勘探。 直到比較近代時,製圖員在繪製這黑暗大陸的地圖時,仍大量地依靠自己的想象。 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所描繪的: 在非洲地圖上,地理學家們 用野生動物填補空白。 因此,對於不適于居住的丘原, 便填上大象以代替城鎮的缺乏。 儘管東半球的非洲和歐洲相鄰近,而且,自最古代起便保持着聯繫,然而,非洲卻奇妙地不為歐洲力量所滲透;其原因何在呢?從某些地理因素的作用中,可找到部分而非全部的回答。 一個因素是炎熱、潮濕的氣候以及與之密切聯繫的許多熱帶疾病;這些疾病特別流行于地勢低窪的沿海地區。 並非整個非洲均有害身體健康:沒非洲大陸北部、南部和東部邊緣區的是小而重要的地中海氣候區和亞熱帶氣候區;今天,大多數歐洲移民就居住在那裡。 但是,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有着不適于居住的氣候,而這些地區卻是歐洲人通常首先遇到的。 一位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評論說: 非洲是真正的魔王——自然界的反對人類興旺的反動勢力——的主要堡壘。 在這裡,眾蠅之王別西卜集結起由昆蟲、扁虱和綫蟲組成的一支支蠕蟲狀的、禽獸似的軍隊。 它們將一些微生物傳送到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皮膚、血管、腸和脊髓中去;這些微生物引起了種種致命的、毀形的或招致衰弱的疾病。 第1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