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麼影響。 我們迄今所握到的紡織工業、採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種種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們作出的。 相反,它們多半是由響應非凡的經濟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過,1870年以後,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着昂貴的儀器、配備着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早先,發明是個人對機會作出響應的結果,而如今,發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實際上是定製的。 沃爾特·李普曼已恰當地將這種新形勢描述如下: 從最早的時代起,就有機器給發明出來,它們極為重要,如輪子,如帆船,如風車和水車。 但是,在近代,人們已發明了作出發明的方法,人們已發現了作出發現的方法。 機械的進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的、漸增的。 我們知道,我們將製造出越來越完善的機器;這一點,是以前的人們所未曾認識到的。 1870年以後,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 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 由於利用了電並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機,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 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 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準確性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滑油的種種方法。 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于煤衍生物方面。 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氣外,還給予一種液體即煤焦油。 化學家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種種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製品、烈性炸葯及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 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象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 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產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標準。 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一種方法是製造標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 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府大量製造滑膛槍。 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 其中有位訪問者對惠特尼的這種革命性技術的基本特點作了恰當的描述:「他為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製作了一個模子;據說,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確,以致任何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可適用於其他任何清膛槍。 」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製造得愈來愈精確,因此,有可能生產出不是几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 第二種方法出現于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綫。 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 有人對這種傳送帶方式的發展作了如下生動的描繪: 製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裡得來的,他們利用一台空中弔車沿著一排屠夫弔運菜牛軀體。 福特先是在裝配發動機上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機時,然後又在裝配發動機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 一天,一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將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呎的歷史性旅行;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 實驗做完了,但產生一個困難。 上帝造人不象福特製造活塞環那祥精確。 裝配綫對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 於是,進行更多的實驗。 先升高裝配綫,接着又降低裝配綫,然後試行兩條裝配綫以適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裝配綫的運行速度,再減低裝配綫的運行速度,然後做各種試驗以確定一條裝配線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應相隔多遠、是否要讓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時間將螺帽上緊。 終於,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8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隨着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後,借助于先進的機械設備,對大堆大堆的原料的處理作了改善。 大量生產的這種方法也是在美國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見于鋼鐵工業。 以下這段對製造鐵路鋼軌的過程的描述,說明了這種方法: 第2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