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于1908年7月展開起義的旗幟,他們這樣做的原因與先前促使波斯改革者行動起來的那些原因非常相似。 他們希望廢除年邁的專制君主阿卜杜勒·哈米德的權力,因為哈米德對變革的堅決反對正危害着帝國的生存。 同樣重要的是,人們擔心英國和俄國將象瓜分波斯一樣把奧斯曼帝國劃分為它們的勢力範圍。 與波斯的革命者大不相同,土耳其的革命者是成功的,這主要是因為歐洲列強在君士坦丁堡不能象在德黑蘭那樣自由地、專橫地行動。 在波斯,一旦英國和俄國聯合行動,革命事業就注定要失敗。 但是,其他許多列強也對奧斯曼帝國感興趣,並且能夠堅持自己的權利。 因此,青年土耳其黨人能推翻蘇丹,成為帝國的主人。 然而,由於諸從屬民族的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由於同意大利、巴爾幹半島諸國及協約國的一系列戰爭,他們為使帝國西方化、為使帝國復興而作的種種努力卻遭到了挫敗。 有效的西方化必須等到土耳其共和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崛起之時再實現。 在亞洲另一端的中國也經歷了反對西方干涉和本國軟弱領導者的革命。 既然是這樣,俄國敗在日本手下的慘狀就特別令人興奮,因為這場戰爭主要是在中國國土上進行的,此外,中國有大批學生在日本留學:1905年有8000人,19O7年達17860人。 因而毫不奇怪,孫中山後來這樣宣稱:「我們認為日本對俄國的勝利是東方對西方的勝利。 我們認為日本的勝利就是我們自己的勝利。 」繼這場戰爭之後的俄國革命也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中國一位改革者曾在他寫的一篇文章中把俄國的事件看作是滿清王朝可能要發生的一些事件的前兆。 他指出,沙皇俄國——「世界上唯一的專制國家」——已無法避免革命。 他斷言,既然羅曼諾夫王朝所處的地位比清朝所處的地位更牢固,所以後者只有立即進行改革才能解救自己。 滿族人沒有注意到這一警告,結果正如所預言的那樣,發生了一場推翻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見第十六章 第五節)。 沒有人能預見到在1911年的起義之後會出現幾十年的混亂和苦難。 但這裡所要指明的一點是,中國革命的目標同早些時候波斯革命和土耳其革命的目標一樣,是要採納西方的技術和制度,以便抵抗西方。 印度則較少地受到這些年動亂的影響,這不僅是因為它遠離動亂的中心,而且也因為英國的直接統治帶來了抑制動亂的影響。 然而,即使是溫和派領袖達達巴依·瑙羅吉,也于1906年向印度國民大會黨提出了下列尖鋭的問題: 正當日本已經覺醒、東亞的中國和西亞的波斯正在覺醒、俄國正在為擺脫專制統治而鬥爭的時候,英帝國的印度自由公民——最早創造了世界文明的人民——還能繼續處在專制政治的枷鎖之下嗎? 我們可以下結論說,儘管1914年時歐洲的全球霸權似乎是不可抗拒的、永久的,但實際上,它卻正在許多地方和許多方面受到挑戰。 這種挑戰有時是直接的,如在印度和中亞,一些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開始要求擺脫英、俄統治而獨立。 這種挑戰有時又是間接的,矛頭是對準衰弱的奧斯曼王朝、卡扎爾王朝和滿清王朝,因為它們未能擊退西方的入侵。 在1914年以前的這一時期中,歐洲列強能夠鎮壓反抗,其手段或者是直接訴諸武力,或者是支持伊朗國王反對伊朗議會、支持保守的袁世凱反對激進的孫中山。 然而,這一早期的反抗的確是一個開端——是民族主義運動的起源;這些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將以破竹之勢前進。 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展 卡爾·馬克思認為,各工業化國家將先於其各自的殖民地爆發革命。 他指出,西方資本家正不斷將其剩餘資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裡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他那個時代的所有社會生義者一樣,馬克思認為這些投資將持續下去,並且這些殖民地將成為象其西歐母國那樣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 馬克思在其名著《資本論》1867年中寫道:「工業化發達國家結果卻向那些不發達國家展示了其未來的景象。 」 馬克思也曾預期,隨着各殖民地走向工業化和繁榮昌盛,原先西方的製造業中心將會因此衰落,並造成工人失業。 這反過來最終會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階級起來反抗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爆發。 實際上,在一封致他的摯友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的信中,馬克思就曾擔心一旦歐洲實現社會主義,由於強盛的殖民地仍然維持着資本主義,因而會攻擊並「扼殺」新生的西方社會主義社會。 今天,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馬克思所擔心的完全相反。 革命的爆發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現在的第三世界。 這樣,歷史把馬克思的結論整個顛倒了過來。 世界歷史的這種發展原因是什麼呢? 一個原因就是,西方的工人階級贏得了投票選舉權和組織工會權,他們運用這些權力來增加其工資,並組建福利國家,從而在遇到事故、生病或失業時可以得到救助。 因此,西方的工人階級相對來說比較滿足,他們變成了改良者,而不再是革命者。 第二個原因是,各殖民地或第三世界並沒有實現工業化。 西方的製造商並不希望出現來自海外的競爭,因而他們積極阻撓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 第3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