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人之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而其官于朝者,則以一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餘。 今試以京官漢滿缺額觀之,自大學士尚書侍郎,漢滿二缺平列。 外如內閣衙門,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滿蒙侍讀學士六,漢軍侍讀學士二,滿侍讀十二,漢侍讀二,滿蒙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 又如六部衙門,則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四百名,吏部三十餘,戶部百餘,禮部三十餘,兵部四十,刑部七十餘,工部八十餘。 其餘各部堂主事,皆滿人無一漢人。 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一百六十二名。 其每季縉紳錄中,則于職官總目下,僅標出漢郎中員外主事若干人,而渾滿缺于不言,殆有不能示天下以隱衷者矣。 是六部滿缺司員,幾視漢缺司員而三倍。 筆帖式尚不在此數。 而各省府道實缺,又多由六部司員外放,何怪滿人之為道府者,佈滿國中也。 若理藩院衙門,則自尚書侍郎以迄主事,司庫皆滿人任之,無一漢人錯雜其中。 理藩之事,惟滿人能為之,咄咄怪事!其餘掌院學土,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鑾儀衛諸衙門,缺額未暇細數,要之皆滿缺多於漢缺,無一得附平等之義者。 是其出仕之途,以漢視滿,不啻霄壤雲泥之別焉。 故常有滿漢人同官同年同署,漢人積滯數十載,而不得遷轉,滿人則俄而侍郎,俄而尚書,俄而大學士者。 縱曰滿洲王氣所鍾,如漢之沛,明之濠,然未有綿延數百年,定為成例,竟以王者一隅,抹煞天下之人材,至于斯極者也!向使嘉道咸同以來,其手奏中興之績者,非自漢人之手,則各省督撫道府實缺,其不為滿人攫盡也幾希矣!又使非軍興以來,雜以保舉軍功捐納,以爭各部滿司員之權利,則漢人幾絶跡于仕途矣。 至于科舉清要之選,雖漢人亦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則多額外,翰林則益清貧。 補缺難於登天,開坊難乎超海。 不過設法虛糜之,以戢其異心。 又多設各省主考學政,及州縣教官等職,俾以無用之人,治無用之事而已。 即幸而億萬人中,有竟登至大學士尚書侍郎之位者,又皆白頭齒落,垂老氣盡,分餘瀝于滿人之手。 然定例漢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大拜,而滿人則無論出身如何,均能資兼文武,位兼將相,其中蓋有深意存焉。 嗚呼!我漢人最不平之事,孰有過于此者哉?雖然同種待異種,是亦天演之公例也。 然此僅就官職一端而言也,乃至于各行省中,擇其人物之駢羅,土產之豐阜,山川之險要者,命將軍都統治之,而漢人不得居其職。 又令八旗子弟,駐防各省,另為內城以處之,若江寧,若成都,若西安,若福州,若杭州,若鎮江等處,雖閲年二百有奇,而滿自為滿,漢自為漢,不相錯雜。 蓋顯然有賤族不得等倫于貴族之心。 且試繹其駐防二字之義,猶有大可驚駭者。 得毋時時恐漢人之叛我,而覊束之如盜賊乎?不然何為而防?又何為而駐也?又何為駐而防之也? 滿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而漢人則大奴隷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倫,殘殺同胞數百萬,挈東南半壁奉之滿洲,亦不過封侯而止。 又試讀其所渭歷朝聖訓,遇稍著賢聲之一二滿大臣,獎藉逾恆,真有一德一心之契。 而漢人中雖賢于楊名時、李紱、湯斌等之馴靜奴隷,亦常招譴責挫辱,不可嚮邇。 其餘抑揚高下,播弄我漢人之處,尤難枚舉。 我同胞不見夫彼所謂八旗子弟宗室人員紅帶子黃帶子貝子貝勒者乎?甫經成人,即有自然之祿俸。 不必別營生計,以贍其身家,不必讀書嚮導,以充其識力。 由少爺而老爺,而大老爺,而大人,而中堂,紅頂花翎,貫搖頭上,尚書侍郎,殆若天職。 反漢人而觀之,夫亦可思矣。 中國人群向分為士、農、工、商。 士為四民之首,曰士子,曰讀書人。 吾見夫歐美人無人不讀書,即無人不為士子。 中國人乃特而別之曰士子,日讀書人。 故吾今亦特言士子,特言讀書人。 第4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4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