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詔:「三司歲給嘉勒斯賚綾絹千匹、片茶千斤、散茶千五百斤。 」 丁亥,遼主錄囚,非故殺者減科。 南面侍禦壯古哩詐取女真貢物,罪應死,以其有吏能,黥而流之。 加嘉勒斯賚保順軍節度使、邈川大首領。 自西涼為李繼遷所陷,巴勒結舊部往往歸嘉勒斯賚,回紇降者複數萬。 嘉勒斯賚居青唐,西有臨谷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南人皆趨之以貿易,由是富強。 朝廷欲使背擊元昊以披其勢,因授節鉞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寶元二年遼重熙八年。 己卯,一零三九年 春,正月,己酉,河陽言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隨卒。 贈中書令,謚章惠,後改文惠。 初,元昊遣使稱偽官,抵延州,郭勸、李渭留其使,具奏:「元昊雖僭中國名號,然閲其表函尚稱臣,可漸以禮屈,願與大臣熟議。 」詔許使者赴京師。 其表曰:「臣祖宗本後魏帝赫連之舊國,拓跋之遺業也。 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名。 祖繼遷,大舉義旗,悉降諸部,收臨河五鎮,下沿境七州。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 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三拜。 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達靼、張掖、交河、莫不從服,軍民屢請願建邦家,是以受冊即皇帝位。 伏望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歡好。 」 甲寅,知延州郭勸落職知齊州,鄜延鈐轄兼知鄜州李渭降授尚食使、知汝州,坐不察敵情也。 元昊使者將行,不肯受詔及賜物,樞密院議數日不決。 王德用、陳執中欲執之,盛度、張觀不可。 卒遣之,但卻其獻物,韓周復送至境上。 丁巳,遼禁朔州鬻羊于宋。 二月,庚午,許明州立學,仍給田五頃。 丙子,遼主駐長春河。 三月,壬寅,編修院與三司上歷代天下戶數。 先是帝禦邇英閣,讀《正說·養民篇》,見歷代戶口登耗之數,顧謂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幾何?」翰林侍讀學士梅詢對曰:「先帝作《正說》,蓋述前代帝王恭儉有節,則戶口充羡;賦斂無度,則版圖衰減。 五季生齒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繼聖承祧,休養百姓,今天下戶口之數,蓋倍于前矣。 」因詔三司及編修院檢討以聞;至是上之。 丙午,初,元昊反書聞,朝廷即議出兵,群臣爭言小丑可即誅滅,右正言吳育獨建議:「元昊雖名籓臣,尺賦鬥租不入縣官,宜度外置之,示以不足責。 且彼已僭輿服,誇示奠豪,勢必不能自削。 宜授國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順撫。 」奏入,宰相張士遜笑曰:「人言吳正言心風,果然!」至是育覆上奏,言宜堅壁清野,挫剽急之鋒,徐觀其勢而為之策;俱不報。 丁未,徙知潤州范仲淹知越州。 庚戌,都官員外郎王素為侍御史,中丞孔道輔薦之。 素,旦子也。 丙辰,許泉州立學,仍給田五頃。 魏國永壽保聖夫人許氏卒,輟視朝三日,追號肅成賢穆夫人,帝為制服發哀。 丁巳,鑄「皇宋通寶」錢。 先時錢文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及改號寶元,特命以「皇宋通寶」為文。 元昊為書及錦袍、銀帶投鄜延境上,以遺金明李士彬,且約以叛。 候人得之,諸將皆疑士彬,副都部署夏元亨獨曰:「此間耳。 士彬與羌世仇,若有私約,通贈遺,豈使眾知邪?」乃召士彬與飲,厚撫之,士彬感泣。 不數日,果擊賊,取首馘、羊馬自效。 詔權停貢舉。 夏,四月,癸亥,封嘉勒斯賚妻為夫人,二子俱為團練使,各賜衣帶、器幣及茶絹。 時嘉勒斯賚父子猜阻,異居不相統屬,朝廷欲兼撫之,故有是命。 乙丑,放宮人二百七十人。 帝因諭宰臣張士遜等曰:「不獨矜其幽閉,亦省掖禁浮費。 近復有邀駕獻雙生二女子,朕卻而不受。 」士遜曰:「誠盛德事也。 」然天聖末,士遜亦嘗納女口于宮中,為御史楊偕所彈雲。 壬申,免昭州運糧死蠻寇者家徭二年,賦租一年。 辛巳,潁州言戶部侍郎蔡齊卒。 贈兵部尚書,謚文忠。 齊方重有風采,自初仕,未嘗至權門。 丁謂秉政,欲齊親己,齊終不往。 龐籍、楊僭、劉隨、段少連皆齊所薦,後多為名臣。 丁亥,募河東、陝西民入粟實邊。 右司諫韓琦上言:「祖宗以來,躬決萬條,凡于賞罰任使,必與兩制大臣外朝公議,或有內中批旨,皆出宸衷。 自太后垂簾之日,始有假托皇親,因緣女謁,或于內中下表,或但口為奏求,是致僥倖日滋,賞罰倒置。 唐之斜封,今之內降,蠹壞綱紀,為害至深。 乞特降詔諭,今後除諸宮宅皇族有己分事方許內中奏陳,自餘戚裡家及文武臣僚或有奏請事,並令進狀,更不許內中奏陳,犯者重貶,則聖政無私,朝規有敘矣。 」五月,己亥,禁皇族及諸命婦、女冠、尼等非時入內。 癸卯,詔李若谷、任中師、韓琦與三司詳定減省浮費,從賈昌朝之請也。 知樞密院事王德用,狀貌雄毅,面黑,而頸以下白皙,人皆異之。 其居第在泰寧坊,直宮城北隅,開封府推官蘇紳嘗疏言:「德用宅枕乾岡,貌類藝祖。 」帝匿其疏不下。 御史中丞孔道輔繼言之,語與紳同,且謂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機密。 壬子,罷為武寧節度使,赴本鎮。 德用尋以居第獻,詔隷芳林園,給其直。 第2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