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宰相韓琦言:「古者籍民為兵,數雖多而贍養至薄。 唐置府兵,最為近之;天寶以後,廢不能復。 今之義勇,河北幾十五萬,河東幾八萬,勇悍純實,出於天性,而有物力資產,父母妻子之所繫,若稍加簡練,與唐之府兵何異!陝西當西事之初,亦嘗三丁選一丁為弓手,其後刺為保捷正軍。 及夏國納款,朝廷揀放,于今所存者無幾。 河北、河東、陝西三路,皆西北控禦之地,事當一體。 請于陝西諸州亦點義勇,止刺手背,一時不無小擾,終成長利。 」詔從之。 乃遣籍陝西義勇,得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於是知諫院司馬光累奏,以為:「今議者但怪陝西獨無義勇,不知陝西之民,三丁已有一丁充保捷矣。 西事以來,陝西困于科調,比于景佑以前,民力減耗三分之二,加以近歲屢遭凶歉,今秋方獲小稔,且望息育;又值邊鄙有警,眾心已搖,若更聞此詔,必大驚擾。 況即日陝西正軍甚多,不至闕乏,何為遽作此有害無益之事!以臣愚見,河北、河東已刺之民,猶當放還,況陝西未刺之民乎!」親弗聽。 光又六奏,及申中書自劾求去。 亦終弗許。 嘗至中書與韓琦辨,琦謂光曰:「兵貴先聲,諒祚方桀傲,使聞陝西驟益二十萬兵,豈不震忄習!」光曰:「兵之貴先聲,為無其實也,獨可以欺之於一日之間耳;少緩則敵知其情,不可復用矣。 今吾雖益二十萬兵,實不可用;不過十日,西人知其詳,寧復懼乎!」琦不能答,復曰:「君但見慶歷間陝西鄉兵初刺手背,後皆刺面充正軍,憂今復然耳。 今已降敕榜與民約,永不充軍戍邊。 」光曰:「朝廷嘗失信於民,未敢以為然,雖光亦不能無疑也。 」琦曰:「吾在此,君無憂。 」光曰:「相公長在此可也;萬一均逸偃籓,它人在此,因相公見成之兵,遣使運糧戍邊,反掌間事耳。 」琦默然,竟不為止。 其後十年,義勇運糧戍邊,率以為常矣。 丁丑,遼以乾文閣經籍多闕,下詔求書,命儒臣校讎。 己卯,知桂州陸詵奏交趾使所議事,帝因問:「交趾于何年割據?」輔臣對:「自唐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梁正明中,土豪曲成美專有此地。 」韓琦曰:「向以黎桓叛命,太宗遣將討伐不服,後遣使招誘,乃始效順。 山路險僻,多潦霧瘴毒之氣,雖得其地,恐不能守,但當懷柔之耳。 」是冬,詵始按邊至邕州,召左右江四十五峒首領詣麾下,閲簡土丁,得精兵五萬,補置將校,更鑄印給之,奏免兩江積爾稅物數萬。 交趾大恐,因遣使朝貢,辭禮滋益恭。 其後詵又奏請每歲一教土丁,仍自今三歲一造籍以聞。 以屯田員外郎、知襄邑縣范純仁為江東轉運判官。 初,純仁以着作佐郎知襄城縣,俗不蠶織,乃下令勸使植桑,有犯罪輕者,視所植多寡除其罰,民益慕效,後呼為著作林。 及徙襄邑,縣有牧地,初不隷縣,衛士縱馬暴民田,純仁取一人杖之。 主者怒,白其事于朝,有詔劾純仁。 純仁言兵須農以養,恤兵當先恤農,朝廷是之,釋不問,且聽牧地隷縣。 牧地隷縣自純仁始。 純仁,仲淹子也。 庚辰,遼禁南京私造御用綵緞、私自貨鐵及非時飲酒。 命南京三司每歲春秋以官錢享將士。 十二月,庚子,知制誥祖無擇獻《皇極箴》,賜詔獎之。 丙午,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王疇為樞密副使。 帝嘗謂輔臣曰:「疇善文章。 」歐陽修曰:「其人亦勁正,但不為赫赫之名耳。 」一日晚,帝禦小殿,召疇草詔,因從容談中外事,語移時。 帝喜曰:「卿清直好學,朕知之久矣,非今日也。 」不數日,遂有是命。 疇辭不拜,帝遣內侍趣疇入,禦延和殿以俟之,日已昳,須疇入,乃進內。 知制誥錢公輔封還詞頭,言疇望輕資淺,在台素餐,不可大用;又頗薦引近臣可為輔弼者。 帝以初政除兩府,而公輔沮格制命不行,丁未,責授滁州團練副使,不簽書本州事。 知制誥祖無擇乞薄責公輔,且不即草詔。 帝欲並責無擇,中書救之;戊申,坐罰銅三十斤。 知諫院事呂誨言:「疇自登科三十五年,仕宦不出京城,進身由徑,從而可知。 公輔言其資淺望輕,蓋欲朝廷選任賢才,未為過也。 責降太重,士論紛紜,竊為陛下惜之。 伏乞復公輔舊官,止奪其職,移知僻小州軍,俾令思過,稍息紛紜之論。 」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呂公着亦上疏乞寢公輔責命,不報。 後數日,龍圖閣直學士盧士宗因奏審刑院事對便殿,從容又為上言,外議皆謂責公輔太重,訖不從。 以內侍省押班、文思副使王昭明為環慶路駐泊兵馬鈐轄,專管句本路兼管句鄜延路蕃部公事,慶州駐答刂;供備庫副使李若愚為涇原路權駐泊兵馬鈐轄,專管句本路兼權管句秦鳳路蕃部公事,渭州駐答刂。 令體測蕃情,治其訴訟公事,及有賞罰,則與其帥議,則大事即以聞,各許歲乘驛奏事;團結強壯,預為經畫,寇至,令老弱各有保存之所。 後數日,又以西京左藏庫副使梁實領秦鳳,內殿承製韓則順領鄜延,而令昭明、若愚專領本路。 諫官呂誨言:「自唐以來,舉兵不利,未有不自監軍者。 今走馬承受官品至卑,一路已不勝其害,況鈐轄寄重,實均安撫使之權乎!乞朝廷罷之,精擇帥臣,凡事一切付委,庶幾閫外之權,得盡其用矣。 」御史傅堯俞、趙瞻皆有論列,訖不從。 瞻,盩厔人也。 第3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