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環慶經略安撫使蔡挺,知諒祚將入寇,即遣諸將分屯要害。 以大順城堅,雖被攻不可破,不益兵;柔遠城惡,命副使總管張玉將重兵守之。 敕近邊熟戶入保清野,戒諸寨無得逆戰。 諒祚將步騎數萬攻圍大順三日,蕃官趙明與官兵合擊之。 諒祚銀甲氈帽以督戰,挺先選強弩八列于壕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貫,諒祚中流失,遁去。 復寇柔遠,張玉募膽勇三千人,夜出擾賊營,賊遂驚潰。 遣中使賜挺手詔慰勞。 諒祚退屯金湯,聲言益發步騎,且出嫚辭,須已得歲賜,復攻圍大順城。 鄜延經略安撫使陸詵言:「朝廷積習姑息,故賊敢狂悖;不稍加詰責,則國威不立。 」即止其歲賜銀、帛,牒宥州問故。 帝喜曰:「固知此人可倚也。 」詔詵得宥州報具聞。 而諒祚果大沮,盤桓塞下,取糧而反,卒不敢入寇。 又歲儉貧,願得賜物,乃報言:「邊吏擅興兵,行且誅之矣。 」 冬,十月,壬午朔,以仙遊縣君任氏墳域為園,從禮院所奏也。 癸未,遣西京左藏庫副使何次公賫詔賜夏國主諒祚。 問所以入寇之故,仍止歲賜銀帛。 陸詵言:「西戎頗順矣,不若且賜時服,因以詔問之,彼必感懼。 今特遣次公,彼多奸詐,或疑朝廷畏己,則未遽服也。 」不從。 甲申,以戶部判官、直集賢院王廣淵直龍圖閣兼侍讀,集賢殿修撰周孟陽兼侍講。 帝不豫,廣淵憂思忘食寢,帝自為詔以慰安之曰:「朕疾少間矣。 」乙酉,詔兩日一禦邇英講讀。 時帝已不豫,然近臣尚未知也。 於是皇子潁王等引仁宗故事以請,從之。 丁亥,詔令禮部三歲一貢舉。 天下解額,于未行間歲之法已前,率四分取三分。 禮部奏名進士,以三百人為額,明經諸科,不得過進士之數。 以同簽書樞密院郭逵為陝西四路沿邊宣撫使兼權判渭州。 逵懇辭簽書,帝曰:「初欲授卿宣徵使,慮外人以為罷政,第領樞職往以重使權。 」 甲午,詔宰臣、參知政事舉才行士可試館職者各五人。 先是帝謂中書曰:「水潦為災,言事者多雲不進賢,何也?」歐陽修曰:「近年進賢之路太狹,誠當今所患。 」帝曰:「何謂進賢路狹?中書常所進擬者,其人皆如何?」修曰:「自富弼、韓琦當國以來,十數年間,外自監司,內則省府,選擢甚精,時亦得人,然皆是錢谷、刑名強干之吏。 此所謂用才。 臣言進賢路狹,乃館職也。 」帝曰:「如何?」修曰:「朝廷用人之法,自兩制選居兩府,自三館選居兩制。 然則三館者,輔相養材之地也。 往時入三館有三路,今塞其二矣,此臣所謂太狹也。 」帝曰:「何謂三路?」修曰:「進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薦舉,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 往時進士五人以上及第者,皆得試館職;第一人及第,不下十年,有至輔相者。 今第一人及第,兩任凡十年,方得試館職,而第二人以下無復得試,是高科一路塞矣。 往時大臣薦舉,隨即召試,今止令上簿,候館閣闕人乃試。 而館閣人初無員數,無有闕時,則上簿者永無試期,是薦舉一路又塞矣。 唯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老病之人,此臣之所謂進賢路太狹也。 新格置編校官八人,皆用選人,歷七年,乃自校勘除校理,此外示嘗有所擢用。 臣謂此八員者宜仍舊,它員或闕,即令中書擇人進擬,庶無遺賢。 」故有是詔。 因謂輔臣曰:「館閣養才之地,比欲選數人出使,無可者,公等其各為朕搜腸,雖執政親戚、世家勿避。 朕當親閲可否。 」 於是韓琦、曾公亮、歐陽修、趙概等所舉蔡延慶、夏倚、王汾、葉均、劉分攵、章惇、胡宗愈、王存、李常、張公裕、王介、蘇梲、安燾、蒲宗孟、陳侗、陳睦、李清臣、朱初平、黃履、劉摯,凡二十人,皆令召試。 琦等以人多難之,帝曰:「既委公等舉之,苟賢,豈患多也?」乃令先召權提點陝西刑獄、度支員外郎蔡延慶等十人,餘須後試。 延慶,齊子也。 丙午,群臣以來歲元會,表上尊號曰體乾應歷文武聖孝皇帝,詔不許,五表,乃許之。 十一月,甲寅,以慶州蕃官都巡檢使趙明領順州刺史,以擊夏人于大順城有功也。 於是將士及蕃官有功者,隨輕重賞之。 戊午,帝不豫。 己巳,歸徐國公主于王氏,皇后及皇子潁王、東陽郡王送至第,詔皇后翼日乃歸。 司馬光奏曰:「今歲彗星彰見,連月乃滅,飛蝗害稼,日有食之。 加之陝西、河東夏秋乏雨,禾既不收,麥仍未種;西戎內侮,邊鄙未安。 而朝廷晏然曾不為意,或以為自有常數,非關人事;或以為景星嘉瑞,更當有福。 今者又有佞臣建議,請上尊號;其為欺蔽上天,誣罔海內,孰甚于此!伏望止群臣聽上章表,卻尊號而弗受,更下詔書,深自咎責,廣開言路,求所以事天養民、轉災為福之道。 俟聖體康復,天時豐穰,然後推崇徽號,何晚之有!臣承乏侍從,誠見近日群臣皆以言為諱,入則拜手稽首,請加鴻名,出則錯立族談,腹非竊笑,終無一人為陛下正言其不可者,是敢妄進狂瞽,唯聖明采察。 」不從。 第3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