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遼主清暑特古裡。 五月,辛巳,以古謂砦為通遠軍。 帝志復河隴,會定州都監張守約請以古渭為軍,帝從之,以王韶知軍事,行教閲法。 詔:「宗室非袒免親者許應舉;初試黜其不成文理者,餘令覆試;累覆試不中者,亦量才擢用。 」 壬午,遼晉王耶律仁先卒,遣命家人薄葬。 仁先自受知興宗,即着功績,人望翕然歸之。 遼主初以定難故,甚德之;卒為耶律伊遜所間,出之於外,不竟其用,時論惜之。 庚寅,以青唐大首領包順為西頭供奉官。 辛卯,王安石以王韶書進呈;韶言已拓地千二百里,招附三十餘萬口。 帝與安石論人有才不可置之閒處,因言漢武亦能用人。 安石曰:「武帝所見下,故所用將帥止衛、霍輩,至天下戶口減半,然亦不能滅匈奴。 」帝曰:「武帝自為多欲耳。 」安石曰:「欲亦不能害政。 如齊桓公亦多欲矣,而注措方略,不失為霸于天下,能用人故也。 」帝曰:「漢武至不仁,以一馬之故勞師萬里,侯者七十餘人,視人命若草芥,所以戶口減半也。 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豈可如此!」 壬辰,以趙尚寬等前守唐州闢田疏水有功,增秩,以勸天下。 丙午,太白晝見。 行保馬法。 王安石始建此議,文彥博、吳充以為不便,安石持論益堅。 乃詔開封府界諸縣保甲,願牧馬者聽,仍令以陝西所市馬選給之。 於是曾布等上其條約,凡陝西五路義勇、保甲、願養馬者戶一匹,物力高願養馬二匹者聽,皆以監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令自市。 先行于開封府及陝西五路,府界無過三千匹,五路無過五千匹。 襲逐盜賊外,乘越三百里者有禁。 歲一閲其肥瘠,死病者補償。 在府界者,免體量草二百五十束,加給以錢布;在五路者,歲免折變緣納錢。 三等以上,十戶為一保,四等以下,十戶為一社,以待病斃補償者。 保戶馬死,保戶獨償;社戶馬死,社戶半償之。 其後遂遍行于諸路。 六月,壬子,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判永興軍曾公亮以太傅致仕。 甲寅,遼賑易州貧民,以次及于中京及興中府皆賑之。 癸亥,詔分經義、論、策為四場,以試進士。 丙寅,作京城門銅魚符。 甲戌,遼以樞密副使耶律觀參知政事兼知南院樞密使事。 時北府宰相楊績累表告歸,遼主不許,封為趙王。 樞密院言仁宗時嘗建武學,乞復之。 乙亥,詔于武成王廟置武學,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 丁丑,高麗遣使貢于遼。 是月,河溢北京夏津。 秋,七月,己卯,遼以慶州靳文高八世同居,命賜爵。 壬午,詔以榷貨務為市易西務下界,市易務為東務上界。 辛卯,詔「在京商稅院、雜賣場、雜買務,並隷提舉市易務。 」 丙申,遼賑饒州饑民。 丁酉,遼主如黑嶺。 壬寅,以曾孝寬為史館修撰兼樞密都承旨。 都承旨舊用武臣,以文臣兼領自孝寬始。 是月,編修三司敕條例刪定官郭逢原上疏曰:「陛下固以師臣待王安石矣,而使之自五鼓趨朝,仆仆然亟拜,守君臣之常分,臣之所未喻也。 」又曰:「宰相代天理物,無所不統,當廢樞密府,並歸中書。 今安石居宰輔之重,朝廷有所建置,特牽于樞密而不預,臣恐陛下所以任安石者蓋不專矣。 」疏奏,帝甚不悅。 它日,謂安石曰:「逢原必輕俊。 」安石問:「何以知之?」帝曰:「見所上書,欲並樞密院。 」安石曰:「人才難得,如逢原亦且曉事,可試用也。 」 丁未,遼主以手書《華嚴五頌》出示群臣。 閏月,庚戌,遣中書檢正官章惇察訪荊湖北路。 帝思用兵以威四夷,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言峽州峒酋刻剝無度,蠻眾願內附。 辰州布衣張翹亦上書言南北江利害。 遂詔惇察訪,經制蠻事。 時北江則彭氏主之,有州二十,南江則舒氏有四州,田氏有四州,向氏有五州,皆自太祖以來受朝命隷辰州入貢者。 及惇往經制,蠻相繼納土,願為王民,始創城砦,比之內地矣。 辛亥,帝因河溢,語輔臣曰:「聞京東調夫修河,有壞產者,河北調急夫尤多;若河複決,奈何?且河決不過占一河之地,或西或東,利害無所校,聽其所趨如何?」王安石曰:「北流不塞,占公私田至多。 又水散漫,久復澱塞。 昨修二股,費至少而公私田皆出,向之澙鹵,俱為沃壤,庸非利乎?況急夫已減于去歲,若復葺理堤防,則河北歲夫愈減矣。 」帝以為然。 章惇經制夔夷,狎侮郡縣,吏無敢與共語。 知南川縣新津張商英,負氣倜儻,豪視一世;部使者念獨商英足抗惇,檄至夔,與惇相見。 商英着道士服,長揖就坐。 惇肆意大言,商英隨機折之,落落出其上。 惇大喜,延為上客,薦諸王安石,得召對,除光祿寺丞,尋加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裡行。 商英上疏曰:「陛下即位以來,更張改造者數十百事,其最大者三事:一曰免役,二曰保甲,三曰市易。 三者,得其人,緩而講之,則為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則為害。 願陛下與大臣安靜休息,擇人而行之。 苟一事未已,一事復興,雖使裨諶適野而謀,墨翟持籌而算,終莫見其成也。 」 壬子,詔:「武學生員以百人為額,遇科場前一年,委樞密院降宣,命武臣路分都監及文臣轉運判官以上,各奏舉堪應武舉者一人,其被舉人遇生員闕,願入學者,聽。 」 第3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