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游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B15P]者,不學騎馬而便居之。 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 泰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幣珠玉而不聽,乃謝耆老而徙岐周。 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 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無以天下為者,必能活天下者。 霜雪雨露,生殺萬物,天無為焉,猶之貴天也。 厭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尊君也。 闢地墾草者,后稷也;決河濬江者,禹也;聽獄制中者,皋陶也;有聖名者,堯也。 故得道以禦者,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 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 方船濟乎江,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色。 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一謂歙之,再三呼而不應,必以醜聲隨其後。 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實也。 人能虛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 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無慾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 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以至于失寧。 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為也,得者非所求也。 入者有受而無取,出者有授而無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者弗得,所殺者非怨,則幾于道也。 聖人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也;不能使禍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攘也。 禍之至也,非其求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 知禍福之制不在於己也,故閒居而樂,無為而治。 聖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 求其所無,則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則所欲者至。 故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治國者,先為不可奪,以待敵之可奪也。 舜修之歷山,而海內從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風。 使舜趨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猶弗能保,何尺地之有! 故治未固于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固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也。 福莫大無禍,利莫美不喪。 動之為物,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也,道之者危。 故秦勝乎戎,而敗乎殽;楚勝乎諸夏,而敗乎柏莒。 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而可以寧避害者。 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將。 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之中,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域。 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內無旁禍,外無旁福。 禍福不生,安有人賊! 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觀則生貴,議則生患。 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 法修自然,己無所與。 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 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爭則凶。 故《詩》曰:「弗識弗知,順帝之則。 」有智而無為,與無智者同道;有能而無事,與無能者同德。 其智也,告之者至,然後覺其動也;使之者至,然後覺其為也。 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為正也。 故功蓋天下,不施其美;澤及後世,不有其名。 道理通而人偽滅也。 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 道與人競長。 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 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 欲屍名者必為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背數而任己。 欲見譽于為善,而立名于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 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 責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邀中。 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于道矣。 天下非無信士也,臨貨分財,必探籌而定分,以為有心者之於平,不若無心者也。 天下非無廉士也,然而守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若無慾者也。 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醜則善鑒,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免于累矣。 公孫龍粲于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 由其道,則善無章;修其理,則巧無名。 故以巧鬥力者,始於陽,常卒於陰;以慧治國者,始於治,常卒於亂。 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 故文勝則質掩,邪巧則正塞之也。 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雖有聖賢之寶,不遇暴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 湯、武之王也,遇桀、紂之暴也;桀、紂非以湯、武之賢暴也,湯、武遭桀、紂之暴而王也。 故雖賢王,必待遇。 遇者,能遭于時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 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佈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來,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 故無為而自治。 善有章則士爭名,利有本則民爭功,二爭者生,雖有賢者,弗能治。 故聖人掩跡于為善,而息名于為仁也。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淮南子》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