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夏,遣輔義中郎將張溫聘于蜀。 秋八月,赦死罪。 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 四年夏五月,丞相孫邵卒。 六月,以太常顧雍為丞相。 皖口言木連理。 冬十二月,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 是歲地連震。 五年春,令曰:「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卹,孤甚愍之。 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 」是時,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 權報曰:「甚善。 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 」秋七月,權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 蒼梧言鳳凰見。 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以全琮為太守,平討山越。 冬十月,陸遜陳便宜,勸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 又云:「忠讜之言,不能極陳,求容小臣,數以利聞。 」權報曰:「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此為先令後誅,不欲使有犯者耳。 君以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為之耳。 今承來意,當重諮謀,務從其可。 且近臣有盡規之諫,親戚有補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 《書》載『予違汝弼,汝無面從』,孤豈不樂忠言以自裨補邪?而云『不敢極陳』,何得為忠讜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納用者,寧得以人廢言而不採擇乎?但諂媚取容,雖闇亦所明識也。 至于發調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眾濟。 若徒守江東,修崇寬政,兵自足用,復用多為?顧坐自守可陋耳。 若不豫調,恐臨時未可便用也。 又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雲不敢隨眾容身苟免,此實甘心所望于君也。 」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使郎中褚逢賫以就遜及諸葛瑾,意所不安,令損益之。 是歲,分交州置廣州。 俄複舊。 六年春正月,諸將,獲彭綺。 閏月,韓當子綜以其眾降魏。 七年春三月,封子慮為建昌侯,罷東安郡。 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 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于石亭。 大司馬呂范卒。 是歲,改合浦為珠官郡。 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 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 丙申,南郊即皇帝位。 是日大赦。 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武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 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 將吏皆近爵加賞。 初,興平中,吳中童謡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 」五月,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 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 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 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造為盟曰:「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窮凶極惡,以覆四海。 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 而睿麼麼,尋丕凶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 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干度虞舜征焉。 今日滅曹,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夫討惡剪暴,必聲其罪。 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 是以《春秋》晉侯伐衛。 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 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 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 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棐湛,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臨之。 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 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 各守分士,無相侵犯。 傳之後葉,克終若始。 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艷,實居于好。 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于爾大神,其明鑒之!」秋九月,權遷都建業,因固府不改館,征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 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 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 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 所在絶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 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夏有野蠶成繭,大如卵。 由拳野稻自生,改為禾興縣。 中郎將孫布詐降以誘魏將王淩,淩以軍迎布。 冬十月,權以大兵潛伏于阜陵俟之,淩覺而走。 會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元年也。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慮卒。 三月,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 秋九月,魏將田豫要擊,斬賀于成山。 冬十月,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于權,並獻貂馬。 權大悅,加淵爵位。 第2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