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元年三月,皓遣使隨紹、彧報書曰:「知以高世之才,處宰輔之任,漸導之功,勤亦至矣。 孤以不德,階承統緒。 思與賢良共濟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緣,嘉意允著,深用依依。 今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宮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 」紹行到濡須,召還殺之。 徙其家屬建安,始有白紹稱美中國者,故也。 夏四月,蔣陵言甘露降,於是改年大赦。 秋七月:皓逼殺景後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喪,眾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 又送休四子于吳小城,尋復追殺大者二人。 九月,從西陵督步闡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部諸葛靚鎮建業。 陟、璆至洛,遇晉文帝崩,十一月,乃遣還。 皓至武昌,又大赦。 以零陵南部為始安郡,桂陽南部為始興郡。 十二月,晉受禪。 寶鼎元年正月,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弔祭晉文帝。 及還,儼道病死。 忠說皓,曰:「北方守戰之具不設,弋陽可襲而取。 」皓訪群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夫兵不得已而用之耳,且三國鼎立已來,更相侵伐,無歲寧居。 今強敵新並巴蜀,有兼土之實,而遣使求親,欲息兵役,不可謂其求援於我。 今敵形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其利也。 」車騎將軍劉纂曰:「天生五才,誰能去兵?譎詐相雄,有自來矣。 若其有闕,庸可棄乎?宜遣間諜,以觀其勢。 」皓陰納纂言,且以蜀新平。 故不行,然遂自絶。 八月,所在言得大鼎,於是改年,大赦。 以陸凱為左丞相,常侍萬彧為右丞相。 冬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聚眾數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謙出烏程,取孫和陵上鼓吹曲蓋。 比至建業,眾萬餘人。 丁固、諸葛靚逆之於牛屯,大戰。 但等敗走。 獲謙,謙自殺。 分會稽為東陽郡,分吳、丹楊為吳興郡。 以零陵北部為邵陵郡。 十二月,皓還都建業,衛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二年春,大赦。 右丞相萬彧上鎮巴丘。 夏六月,起顯明宮,冬十二月,皓移居之。 是歲 ,分豫章、廬陵、長沙為安成郡。 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為司徒、司空。 秋九月,皓出東關,丁奉至合肥。 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等人擊交阯。 為晉將毛炅等所破,皆死。 兵散還合浦。 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為太子,及淮陽、東平王。 冬十月,改年,大赦。 十一月,左丞相陸凱卒。 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二年春,萬彧還建業。 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 三月,天火燒萬餘家 ,死者七百人。 夏四月,左大司馬施績卒。 殿中列將何定曰:「少府李勖枉殺馮斐,擅徹軍退還。 」勖及徐存家屬皆伏誅。 秋九月,何定將兵五千人上夏口獵。 都督孫秀奔晉。 是歲,大赦。 三年春正月晦,皓舉大眾出華里,皓母及妃妾皆行,東觀令華核等固爭,乃還。 是歲,汜、璜破交阯,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 大赦,分交址為新昌郡。 諸將破扶嚴,置武平郡。 以武昌督范慎為太尉。 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 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凰皇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闡。 闡不應,據城降晉。 遣樂鄉都督陸抗圍取闡,闡眾悉降。 闡及同計數十人皆夷三族。 大赦。 是歲,右丞相萬彧被譴憂死,徙其子弟于廬陵。 何定奸穢發聞,伏誅。 皓以其惡似張布,追改定名為布。 二年春三月,以陸抗為大司馬。 司徒丁固卒。 秋九月,改封淮陽為魯,東平為齊,又封陳留、章陵等九王 ,凡十一王,王給三千兵。 大赦。 皓愛妾或使人至市劫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素皓幸臣也,恃皓寵遇,繩之以法。 妾以訴皓,皓大怒,假他事燒鋸斷聲頭,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是歲,太尉范慎卒。 三年,會稽妖言章安侯奮當為天子。 臨海太守奚熙與會稽太守郭誕書,非論國政。 涎但白熙書,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 遣三郡督何植收熙,熙發兵自衛,斷絶海道。 熙部曲殺熙,送首建業,夷三族。 秋七月,遣使者二十五人分至州郡,科出亡叛。 大司馬陸抗卒。 自改年及是歲,連大疫。 分鬱林為桂林郡。 天冊元年,吳郡言掘地得銀,長一尺,廣三分,刻上有年月字。 於是大赦,改年。 天璽元年,吳都言臨平湖自漢末草歲壅塞,今更開通。 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 ,天下平。 又于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上作皇帝字。 於是改年,大赦。 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就在所斬之,徇首諸郡。 秋八月,京下督孫楷降晉。 鄱陽言歷陽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雲「楚九州渚,吳九州都。 揚州士,作天子。 四世治,太平始。 」又吳興陽羡山有空石,長十餘丈,名曰石室,在所表為大瑞。 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羡縣,封禪國山。 (明年改)元,大赦,以協石文。 天紀元年夏,夏口督孫慎出江夏、汝南,燒略居民。 初,騶子張俶多所譖白,累遷為司直中郎將,封侯,甚見寵愛。 是歲,姦情發聞,伏誅。 二年秋七月,立成紀、宣威等十一王,王給三千兵,大赦。 第2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