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特地採用對比的手法,來揭露那些腐朽沒落的統治者的醜惡本質。 一是用周公的品德與魯國後世無道君臣進行強烈對比,二是用魯國的所謂「洙泗禮義之邦」的高雅招牌與魯國後期統治者的淫亂、凶殘、猥瑣進行對比:從而尖銳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統治者斤斤於揖讓之節的表面形式、而行事則極盡其荒淫之欲誅殺之能的極度虛偽行徑,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和高度現實主義精神。 【譯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 從文王還在世時,旦作為兒子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 到武王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武王,處理很多政務。 武王九年,親自東征至盟津,周公隨軍輔助。 十一年,討伐殷紂,軍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發佈了動員戰鬥的《牧誓》。 周軍攻破殷都,進入殷王宮。 殺殷紂以後,周公手持大鉞,召公手持小鉞,左右夾輔武王,舉行釁社之禮,向上天與殷民昭佈紂之罪狀。 把箕子從臨禁中釋放出來。 封紂子武庚祿父,命管叔、蔡叔輔助他,以承續殷之祭祀。 遍封功臣、同姓及親戚。 封周公於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魯公。 但不讓周公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朝延輔佐武王。 武王戰勝殷紂的次年,天下統一之業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體不安,群臣恐懼,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 周公說:「不可以令我們先王憂慮悲傷。 」周公於是以自身為質,設立三個祭壇,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 命史官作冊文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周王發。 辛勞成疾。 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請以旦代替周王發。 旦靈巧能幹,多才多藝,能事奉鬼神。 周王發不如旦多才多藝,不會事奉鬼神。 但周王發受命於天庭,要普濟天下,而且能使你們的子孫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無不敬畏他。 他能使天賜寶運長守不失,我們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 現在我通過占卜的大龜聽命於先王,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圭璧獻上,聽從您的吩咐。 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 」周公命史官作冊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發之後,就到三王祭壇前占卜。 卜人都說吉利,翻開兆書一看 ,果然是吉。 周公十分高興,又開鎖察看藏於櫃中的占兆書,也是吉象。 周公即進宮祝賀武王說:「您沒有災禍,我剛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讓您只需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別無他慮。 此所謂上天為天子考慮周到啊。 」周公把冊文收進金絲纏束的櫃中密封,告誡守櫃者不許洩露。 第二天,武王霍然痊癒。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 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i,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領淮夷造反。 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 於是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 收伏殷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他奉行殷之祭祀。 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二年時間全部完成。 諸侯都宗順周王朝。 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獻給成王,成王命唐叔到東部周公軍隊駐地贈給周公,寫了《饋禾》。 周公接受後,感激讚頌天子之命,寫了《嘉禾》。 東方安定後,周公回報成王,作詩贈給成王,其詩名為《鴟鴞》(ch□ xi□o,吃消)。 成王也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鎬(hao,浩)京朝拜武王廟,然後步行至豐京朝拜文王廟,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 三月,周公去洛邑營造成周京城,並進行占卜,得像大吉,於是就以洛邑為國都。 成王長大,能夠處理國事了。 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 過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時,面向南方,背對扆(y□,椅)壁,接受諸侯朝拜。 七年之後,還政於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旦。 」也把那祝告冊文藏於秘府,成王病果然痊癒。 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 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後,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就寫了亡到楚國。 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後,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就寫了《多士》、《毋逸》。 《毋逸》說:「做父母者,經歷長久時期創業成功,其子孫驕奢淫佚忘記了祖先的困苦,毀敗了家業,做兒子的能不謹慎嗎?因此過去殷王中宗,莊重恭敬地畏懼天命,治民時嚴以律己,競競業業不敢荒廢事業自圖逸樂,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 殷之高宗,久在民間勞碌,與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後居喪,三年不言語,一旦說話就得到臣民擁戴,不敢荒淫逸樂,使殷國家安定,小民大臣均無怨言,所以高宗擁有國家五十五年。 殷王祖甲,覺得自己並非長子,為王不宜,因此長時間逃避於民間,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國家、施惠於民,不悔慢鰥寡孤獨之人,所以祖甲擁有國家三十三年。 」《多士》說:「自湯至帝乙,殷代諸王無不遵循禮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 後來到殷紂時,大為荒淫逸樂,不顧天意民心,萬民都認為他該殺。 」「周文王每天日頭偏西還顧不上吃飯,擁有國家五十年。 」周公寫了這些用來告誡成王。 成王居於豐京,當時天下雖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劃定百官職責。 寫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歡悅。 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也謙讓,最後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 王都的人十分害怕。 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 」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 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現在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 」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 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 當年大豐收。 於是成王特淮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 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死時,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國,就是魯公。 魯公伯禽當初受封至魯,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匯報施政情況。 周公說:「為何如此遲晚?」伯禽說:「變其風俗,改其禮儀,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 」太公受封於齊國,五個月後就向周公匯報施政情況。 周公說:「為何如此迅速?」太公說:「我簡化其君臣之間的儀節,一切從其風俗去做。 」等後來太公聽說伯禽匯報政情很遲,歎息說:「唉!魯國後代將要為齊國之臣了,為政不簡約易行,人民就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 」 第1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