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二年,諸侯伐宋,至郊而去。 三年,齊桓公始霸。 二十三年,迎衛公子毀於齊,立之,是為衛文公。 文公女弟為桓公夫人(1)。 秦穆公即位。 三十年,桓公病,太子茲甫讓其庶兄目夷為嗣(2)。 桓公義太子意,竟不聽。 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茲甫立,是為襄公。 以其庶兄目夷為相。 未葬,而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襄公往會。 襄公七年,宋地隕星如雨,與雨偕下;六鶂退蜚(3),風疾也。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 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 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 」不聽。 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 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 冬,會於毫,以釋宋公。 子魚曰:「禍猶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鄭。 子魚曰:「禍在此矣。 」秋,楚伐宋以救鄭。 襄公將戰,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 」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 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 」公不聽。 已濟未陳(4),又曰:「可擊。 」公曰:「待其己陳。 」陳成,宋人擊之。 宋師大敗,襄公傷股。 國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5)!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楚成王已救鄭,鄭享之(6);去而取鄭二姬以歸。 叔瞻曰:「成王無禮,其不沒乎?為禮卒於無別,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晉公子重耳過宋,襄公以傷於楚,欲得晉援,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 十四年夏(7),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1)女弟:妹妹。 (2)目夷:字子魚。 (3)蜚:通「飛」。 (4)陳:通「陣」。 (5)何常言與:《集解》一云「尚何言與」。 (6)享:通「饗」。 (7)十四年:當作「二十四年」。 成公元年,晉文公即位。 三年,倍楚盟親晉(1),以有德於文公也。 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於晉。 五年,晉文公救宋,楚兵去。 九年,晉文公卒。 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 成公弟御殺太子及大司馬公孫固而自立為君。 宋人共殺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為昭公。 昭公四年,宋敗長翟緣斯於長丘。 七年,楚莊王即位。 九年,昭公無道,國人不附。 昭公弟鮑革賢而下士(2)。 先,襄公夫人欲通於公子鮑,不可,乃助之施於國,因大夫華元為右師。 昭公出獵,夫人王姬使衛伯攻殺公杵臼。 弟鮑革立,是為文公。 (1)倍:通「背」。 背棄。 (2)鮑革:「革」字為衍文,即公子鮑。 文公元年,晉率諸侯伐宋,責以弒君。 聞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須與武、繆、戴、莊、桓之族為亂,文公盡誅之,出武、繆之族(1)。 四年春,楚命鄭伐宋。 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 華元之將戰,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 宋以兵車百乘文馬四百匹贖華元。 未盡入,華元亡歸宋。 十四年,楚莊王圍鄭。 鄭伯降楚,楚復釋之。 十六年,楚使過宋,宋有前仇,執楚使(2)。 九月,楚莊王圍宋。 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3),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 子反告莊王。 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 」以信故,遂罷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 始厚葬。 君子譏華元不臣矣。 共公十年,華元善楚將子重,又善晉將欒書,兩盟晉楚。 十三年,共公卒。 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 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欲殺華元,華元奔晉,魚石止之,至河乃還,誅唐山。 乃立共公少子成,是為平公。 (1)出武、穆之族:《左傳·文公十八年》載此事為:「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將奉司城須以作亂。 十二月,宋公殺母弟須及昭公子,使戴、莊、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遂出武、穆之族。 」此將戴、莊、桓三族亦為作亂者,誤也。 (2)執楚使:據《左傳·宣公十四年》當作「殺楚使者。 」《楚世家》、《十二諸侯年表》亦「殺楚使者。 」 (3)圍宋五月:據《左傳·宣公十五年》所載當作「圍宋九月。 」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師魚石。 四年,諸侯共誅魚石,而歸彭城於宋。 三十五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自立,為靈王。 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 八年,宋火。 十年,元公毋信,詐殺諸公子,大夫華、向氏作亂。 楚平王太子建來奔,見諸華氏相攻亂,建去如鄭。 十五年,元公為魯昭公避季氏居外,為之求入魯,行道卒,子景公頭曼立。 景公十六年,魯陽虎來奔,已復去。 二十五年,孔子過宋(1),宋司馬桓魋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2)。 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晉,宋伐曹,晉不救,遂滅曹有之。 三十六年,齊田常弒簡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 熒惑守心(3)。 心,宋之分野也(4)。 景公憂之。 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 」景公曰:「相,吾之股肱。 」曰:「可移於民。 」景公曰:「君者待民。 「曰:」可移於歲。 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 」於是候之(5),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6),景公卒。 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7),是為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公孫糾,糾父公子□秦,□秦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 (1)二十五:孔子過宋在二十二年,此處誤。 (2)微服:舊時帝王、官吏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而改裝平民的服裝。 (3)熒惑:即火星。 守:甲星侵佔乙星通常所在的天區。 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4)分野:我國古代的一種迷信說法,將天空星宿分為十二次,配屬於各國,用以占卜吉凶。 (5)候:觀察。 (6)六十四年:《表》記景公卒於前451年,在位共六十六年,實誤。 (7)公子特:「特」當作「得」。 昭公四十七年卒,予悼公購由立。 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 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 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 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襲剔成,剔成敗奔齊,偃自立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 東敗齊,取五城(1),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 盛血以韋囊,縣而射之(2),命曰「射天」。 淫於酒婦人。 群臣諫者輒射之。 於是諸侯皆曰「桀宋」。 「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 告齊伐宋。 王偃立四十七年(3)。 齊湣王與魏、楚伐宋(4),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他。 (1)取五城:《戰國策·宋策》載「齊拔宋五城」,此處誤為宋取五城。 以下載「南敗楚」事亦有誤。 (2)縣:通「懸」。 (3)王偃立四十七年:《六國年表》言前286年齊滅宋,君偃在位應為四十三年。 (4)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此說僅見於此,《六國年表》及各《世家》皆言齊湣王滅宋,未言魏、楚參與。 太史公曰: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 襄公之時,修行仁之,欲為盟主。 其大夫正考父美之(1),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1)正考父:正考父曾佐戴、武、宣諸公,在襄公以前百佘年,此處言「正考父美之」云云,實誤。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晉世家第九 王連升 譯注 【說明】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於唐,稱為唐叔虞。 唐曾是堯的都城。 據《毛詩譜》說,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堯墟以南有晉水,改稱晉侯。 本篇所記從成工削桐葉為珪以封叔虞起至晉靜公二年(前376)魏、韓、趙三家分晉止,大約有六個半世紀的歷史。 晉國的內亂始自晉穆侯。 晉穆侯娶齊女姜氏為夫人,生一太子,取名曰「仇」。 晉國大夫師服認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師,這是嫡庶名字的顛倒,預示著晉國將要發生內亂。 果然,穆侯死後,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出奔,內亂開始。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其根本原因在於君子所言:「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第1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