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洗沐:沐浴,借指假日,又叫「休沐」。 漢時規定,官員每五日一休息,用於沐浴等事。 (2)與:對於。 (3)乃者:往日。 (4)免冠:脫帽,古人謝罪的一種方式。 (5)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無所事事,不費力氣,常用來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 卒,謚懿侯。 子窋代侯。 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1);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淨(2),民以寧一。 」 (1)顜(ji□ng,講):明確。 (2)載:乘,行。 平陽侯窋,高後時為御史大夫。 孝文帝立,免為侯。 立二十九年卒,謚為靜侯。 子奇代侯,立七年卒,謚為簡侯。 子時代侯。 時尚平陽公主(1),生子襄。 時病癘(2),歸國。 立二十三年卒,謚夷侯。 子襄代侯。 襄尚衛長公主,生子宗。 立十六年卒,謚為共侯。 子宗代侯。 征和二年中(3),宗坐太子死,國除。 (1)尚:娶帝王的女兒。 (2)癘:疫病。 (3)征和:漢武帝的第十個年號(前92—前89)。 「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國除」幾句,可能是後人加的。 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 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 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 然百姓離秦之酷後(1),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1)離:通「罹」,遭受。 回目錄 《史記》譯注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徐世英 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於張良的傳記。 文中圍繞張良一生的經歷,描述了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尖銳的軍事鬥爭中的超群才幹,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不爭權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為,生動地刻畫了張良的為人及其性格特徵,使這一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青年時代的張良是一個血氣方剛的豪俠人物,他不惜家財為韓報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馬遷又通過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情節,刻畫了張良的隱忍,這是早年張良性格的又一個側面。 張良追隨劉邦以後,處處表現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高超謀略,如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等。 劉邦稱帝后,他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安定了人心,加強了內部團結。 他是劉邦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劉邦對他則言聽計從。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 明哲保身是張良後半生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他「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他極為知足;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榖」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 因此,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豪毛。 司馬遷通過上述情節,把張良刻畫成了一個城府極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我們如果把張良和《淮陰侯列傳》中那位工於謀天下、拙於謀自身的韓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馬遷筆下劉邦的兩位大功臣形成了多麼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馬遷在本篇的寫實中夾雜了一些傳奇性的描寫,如張良「東見倉海君」、「得力士 」,遇圯上老人授書,十三年後取谷城山下黃石祭祀,張良「學辟榖,道引輕身」,「欲從赤松子游」等,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為本篇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 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 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 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 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 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 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 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 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 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 」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 」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 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 」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 」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十年以後就會發跡。 十三年後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 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 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 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 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 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 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 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 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 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 」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 項梁擁立了楚懷王。 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 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穎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餘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 沛公於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 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嶢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 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 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鸝食(yi,義)其(j□,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 」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 張良說:「這只是嶢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 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 」沛公於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 然後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秦兵終於崩潰。 沛公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裡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數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裡。 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 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裡。 替天下剷除凶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 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 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 」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第2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