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仲弓在德行方面有成就,說:「冉雍啊,可以讓他作個卿大夫一樣的大官。 」 仲弓的父親,是個地位卑微的人。 孔子打比方說:「雜色牛生出紅色的小牛,兩角長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靈難道會捨棄它嗎?」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作李氏家臣之長。 季康了問孔子說:「冉求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冉求能夠把那裡的軍政事物管理好。 至於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季康子又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像冉求一樣。 」 冉求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立刻行動。 」子路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就應該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聽到就能立刻行動呢?」子華感到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說:「我大膽地問問,為什麼問同樣的問題而回答卻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求做事畏縮多慮,所以我激勵他。 仲由做事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 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 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百姓作出榜樣,然後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勞作。 」子路請求進一步講講。 孔子說:「持久不懈。 」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 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 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做強盜。 」 子路要聽到什麼道理,沒有馬上行動,只怕又聽到別的道理。 孔子說:「只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適用了。 」象仲由這種性情,不會得到善終。 」「穿著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和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好像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內室呢。 」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 子路喜歡跟隨孔子出遊,曾遇到過長沮、桀溺、扛著農具的老人等隱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 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 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 靈公的太子蕢聵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 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 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輒還在。 」於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 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 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 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 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 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 」子羔終於離去了。 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 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 」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 於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蕢聵害怕了,於是叫石乞、壺黶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 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 」說完繫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子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 」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到了齊國。 宰予,字子我。 他口齒伶俐,擅長辭辯。 拜在孔子門下以後,問道:「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環。 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鑽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說:「只守喪一年,你內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心安。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 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 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 」 宰予白天睡大覺。 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穢的牆壁是不能夠粉刷的。 」 宰我詢問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說:「你不是問這種問題的人。 」 宰我做齊國臨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謀作亂,因此被滅族,孔子為他感到羞恥。 端木賜,是衛國人,字子貢。 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子貢口齒伶俐,巧於辭令,孔子常常駁斥他的言辭。 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更加出色?」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指望跟顏回相比呢?顏回聽知一個道理,能夠推知十個道理,我聽說一個道理,也不過推導出兩個道理。 」 子貢拜在孔子門下求學以後,問道:「我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你像個有用器物。 」子貢說:「什麼樣的器物呀?」孔子說:「宗廟裡的瑚璉呀。 」 陳子禽問子貢說:「仲尼在哪裡得來這麼廣博的學問啊?」子貢說:「文王、武王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丟掉,還在人間流傳,賢能人記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賢的人只記住了它細枝末節,無處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著。 先生在哪裡不能學習,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陳子禽又問道:「孔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瞭解到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是請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憑藉著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 先生這種求得的方式,或許與別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 子貢問孔子說:「富有而不驕縱,貧窮而不諂媚,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不過,不如即使貧窮樂於恪守聖賢之道,雖然富有卻能處事謙恭守禮。 」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的勢力,所以想轉移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 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 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 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他。 第3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