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十五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 (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韓國必定不可能管我們臣民了。 (3)被:遭受。 (4)當:擋住。 (5)平陽君:趙豹的封號。 平原君:趙勝的封號。 (6)便:有利。 (7)軍:屯兵。 (8)按據:按兵據援。 (9)斥兵:偵察兵。 十裨將:副將。 鄣:城堡。 數:多次,屢次。 □讓:責備。 □應侯:即范睢。 反間:指在敵人內部製造矛盾、糾紛。 □惡:憂患。 □馬服:指馬服君趙奢。 將:任為將軍。 □與:對付。 □且:將要,就要。 □陰:暗地裡。 (20)詳:通「佯」。 假裝。 (21)張:佈置。 (22)逐勝:乘勝追擊。 (23)造:到。 (24)之:往,到。 (25)發:徵召。 詣:到。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1)。 來攻秦壘,欲出(2)。 為四隊,四五復之(3),不能出。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4),非盡殺之,恐為亂。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5),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6)。 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 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7):「武安君禽馬服子乎(8)?」曰:「然。 」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趙亡則秦王王矣(9),武安君為三公十。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 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正月,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1)內:指內部。 (2)出:指衝出敵圍。 (3)四五復之:連續四五次反覆衝擊。 (4)反覆:變化無常。 (5)挾詐:暗用欺騙詭計。 阬殺:陷之於坑而殺,即活埋。 (6)首:首級。 虜:俘虜。 (7)說(shui,稅):勸說,說服。 (8)禽:同「擒」,捕捉。 (9)秦王王:後一「王」字,稱王,統治天下。 十三公:指輔佐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 周代三公,說法不一,或謂太師、太傅、太保,或謂「天子之相」。 周:指周公旦。 召:指召公奭。 今:如果。 □亡:通「無」。 □因而割之:趁機讓它們割讓土地。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要拿(攻佔韓、趙土地)給武安君去建立功勞。 □隙:嫌隙,怨恨。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1)。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2)。 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3),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4),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5),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6),武安君遂稱病篤(7)。 應侯請之,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8),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諸侯供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 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9),有餘言十。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殺。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1)任:堪,能夠。 (2)亡:損失。 校:軍營。 (3)日:每天,天天地。 (4)絕:渡過,越過。 (5)春申君:即黃歇。 魏公子:即信陵君魏無忌。 (6)強起:強迫任職。 (7)篤:重。 (8)免武安君為士伍:免掉武安君的官爵,令其與士卒為伍。 (9)怏怏:不滿意,不服氣。 十餘言:多餘的話。 指怨言。 自裁:自殺。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始皇十一年(1),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 十八年,翦將攻趙。 歲余,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2),秦王使王翦攻燕。 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 秦使翦子王賁擊荊(3),荊兵敗。 還擊魏(4),魏王降,遂定魏地。 (1)始皇十一年:即前236年。 (2)賊:謀殺,殺害。 (3)荊:楚國的別稱。 秦始皇父莊襄王名子楚,為避諱「楚」字,故改楚為荊。 (4)還:返回。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 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1)?」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2),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 王翦言不用,因謝病(3),歸老於頻陽。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 信又攻鄢郡,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 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捨(4),大破李信軍,入兩壁(5),殺七都尉,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6),見謝王翦曰(7):「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8):「老臣罷病悖亂(9),唯大王更擇賢將十。 」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由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度,估計,推測。 (2)果勢:果斷。 (3)謝病:推脫有病。 (4)頓捨:停留,止息。 (5)壁:軍營。 (6)如:往,到。 (7)謝:道歉。 (8)謝:推辭。 (9)罷(pi,皮):通「疲」。 疲乏,軟弱。 悖亂:糊塗、昏亂。 十唯:這裡是表示希望的意思。 請:請求(賜予)。 甚眾:很多。 及:趁著。 向:偏愛,器重。 □業:置家業。 □使使:前一「使」字,派遣。 後一「使」字,使者。 輩:次。 □乞貸:請求借貸。 指請求賜予家產。 □怚:粗暴。 □專:專門,特地。 □自堅:自己表示堅定不移。 □顧:反而,卻。 坐:憑空,徒然。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 荊聞王翦益軍而來(1),乃悉國中兵以拒秦(2)。 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 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3),而善飲食撫循之(4),親與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5)。 」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 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 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 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6)。 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7)。 因南征百越之君。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8),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9)。 第3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