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得間:指稍稍抓住應侯辯難中的縫隙。 間,縫隙。 (2)願:仰慕,羨慕。 (3)忠聖:竭盡忠誠,極富智慧。 (4)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以君臣的關係來論)商鞅、吳起和大夫種值得羨慕,那比起閎夭、周公來怎麼樣?(5)惇厚舊故:厚道誠實,不忘舊情。 (6)膠漆:膠和漆,比喻關係密切牢固。 (7)倍:背叛,背棄。 (8)設智:施展才智。 (9)批:排除。 折:毀,滅。 十蓋震:壓倒、震動。 彰:顯揚。 常數:常規。 □盈縮:伸屈。 □常道:常理。 □國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篇》:「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有道,指政治清明;仕,做官。 □飛龍在天:《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喻指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理應輔佐以施展抱負。 □不義而富且貴:《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意思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如同浮雲一樣。 □讎:應答。 這裡是報復的意思。 □辟:同「避」。 □度:限度。 (21)溢:過度。 (22)道:指制禮節欲的原則。 (23)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以盟主身份盟會諸侯。 (24)一匡天下:使天下歸正。 當時各諸侯無視周天子,互相攻伐,齊桓公暫時制止了這種混亂局面。 (25)葵丘之會:據《左傳》載,魯僖公九年(前651),魯、齊、宋、衛、鄭、許、曹等諸侯國在葵丘會盟,重溫過去的盟約並進一步發展友好關係。 (26)畔:通「叛」。 (27)三軍:指諸侯大國的軍隊。 (28)乘:升,達到。 至盛:指功名極為□赫。 (29)奸本:邪惡的根源。 (30)平:劃一,統一。 權:秤錘。 衡:秤桿。 (31)調:調節。 輕重:指商品、貨幣流通等輕重關係。 (32)決裂:毀壞。 阡陌:指縱橫交錯的田埂。 (33)靜:安,使安寧。 (34)利土:使土地發揮效益。 (35)一室無二事:一家不操二業,指專事耕戰之業。 另一解,指一戶有兩個勞力的男子要分開生活。 (36)蓄:積蓄。 (37)陳:同「陣」。 (38)車裂:古代酷刑之一。 以車撕裂人體。 (39)持戟:指拿戟的士兵。 (40)北阬馬服:指秦、趙長平之戰,阬殺馬服子趙括的軍隊。 阬:活埋。 (40)懾伏:因恐懼而屈服。 (43)卑減:降低和削弱。 (43)損:裁減。 (44)私門:指豪門貴族。 (45)精:挑選、培養。 (46)破橫散從:指拆穿縱橫機謀的辯說。 從橫,當時諸侯國在外交上的機謀策略。 從,同「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橫,又作「衡」,即「事一強以攻眾弱」。 (47)馳說:往來遊說。 (48)朋黨:為私利而互相勾結的一類人。 (49)枝解:古代分割四肢的酷刑。 (50)會稽之危:指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遂率五千殘兵退守會稽,亡國在即,大夫種為其謀劃,以屈降使吳退兵,後助勾踐勵精圖治,終於復仇。 (51)專:使專一。 (53)信:通「伸」。 詘:通「屈」。 (53)陶朱公:范蠡自號。 (54)博:博弈,賭博。 (55)大投:下大賭注。 指可獲全勝。 (56)分功:分次下小賭注。 指逐次獲勝。 (57)廊廟:指朝廷。 (58)施:施展,展開。 (59)決:打通。 (60)《書》:指《逸周書》。 (61)居:處於,經受。 (62)喬:指周靈王的太子王喬。 松:神農時的雨師赤松子。 (63)即:用同「則」。 (64)《易》:即《易經》。 我國古代含有哲學思想、具有社會史料價值的占卜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亢龍有悔:見《乾》卦。 意思是,龍飛得過高以致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 喻示居高思危應自我警惕和節制。 亢:極高。 (65)欲而不知(止)〔足〕:當為「欲而不知足」。 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引《雜誌》:「『足』與『欲』(指下句末「欲」字)韻」。 (66)有而不知(足)〔止〕:當為「有而不知止」。 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引《雜誌》:「『止』與『有』(指下句末「有」字)韻。 」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1)。 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 臣敢以聞(2)。 」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 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3)。 范睢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為綱成君。 居秦十餘年(4),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卒事始皇帝,為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5)。 (1)寄:托付。 (2)聞:報告。 (3)病篤:病重。 (4)十餘年: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十』字必『廿』字,《史》仍《策》誤」。 (5)入質:作人質。 太史公曰: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1),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2),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3)。 及二人羈旅入秦,繼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強弱之勢異也。 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二子,不得盡意,豈可勝道哉(4)!然二子不困厄,惡能激乎(5)? (1)韓子:韓非。 長袖善舞:語出《韓非子·五蠹》。 賈:做買賣。 (2)一切:一世,一代。 (3)說力:遊說的功效。 (4)勝道:數說盡。 (5)激:奮發。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樂毅列傳第二十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本篇是著名軍事家樂毅的專傳並附其子樂間及同宗後輩樂乘傳。 燕國原是戰國七雄的弱者,無端遭到強齊的侵凌。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發憤圖強,決心報仇雪恥。 當復仇時機到來時,樂毅向燕昭王冷靜、客觀地分析了時局,提出了正確的戰略主張:聯合楚、趙、韓、魏四國,利用秦國,共同伐齊。 昭王虛心採納了樂毅的意見,命樂毅任上將軍,率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取得了以弱勝強,報仇雪恥的輝煌勝利。 故《太史公自序》說:「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齊之仇,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太史公為樂毅立傳的意旨於此可見——肯定其戰略主張,頌揚其歷史功績。 但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卻無端被黜,被迫逃往趙國,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嫉賢妒能並為齊國所利用。 惠王擔憂樂毅會借趙伐燕,派人指責樂毅並強作辯解,樂毅作書回答。 傳中不惜筆墨地引錄了回信全文。 在這封信裡,樂毅著重緬懷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對燕國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駁斥了惠王,並表示決不因個人恩怨,借趙伐燕。 太史公引錄全信的意圖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無能,另一方面展現樂毅坦蕩寬闊的胸襟,說明惠王的擔憂純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兩相比照更加突出了樂毅的高尚人格。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概略介紹樂毅生平事跡而詳錄其回信全文,這種寫法可謂別具一格。 作者引錄全信固然與這封信本身文情並茂有關,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這樣的記述樂毅外在軍事活動的同時將其內在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來,從而把樂毅既長於軍事又具有政治頭腦和高尚情懷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 【譯文】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 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 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 後來中山復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 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 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份,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 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 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第4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