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生進去之後,以平等的禮節——長揖——來和沛公見面,並且說道:「沛公您長年累月暴衣露冠地在外奔波勞碌,很是辛苦,帶領人馬和楚軍一起征討暴虐無道的秦朝,但是沛公您為什麼一點兒也不自重自愛呢?我想以討論天下大事為由見到您,而您卻說什麼『我正忙於討平天下,沒有時間見儒生』。 您想平定天下,成就天下最大的功業,但卻從外貌來看人,這樣恐怕就要失去天下那些有本事的人。 況且我想您的聰明才智不如我,勇敢堅強又不如我,您如果想成就平定天下的大業而不想見到我的話,我認為您就失去了一個人才。 」沛公連忙向他道歉說:「剛才我只聽說了您的外貌,現在我才真正瞭解了您的意圖。 」於是請他到位子上就座,問他平定天下的妙計良策。 酈生說:「沛公您若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不如先佔據陳留。 陳留這個地方是一個可以據守的四通八達的交通要衝,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城裡貯藏著幾千萬石糧食,城牆守衛工事非常牢固。 而我和陳留的守令一向非常好,我想為您前去說服他,讓他向您投降。 若是他不聽我的,請允許我替您把他殺掉,然後拿下陳留。 沛公您率領陳留的兵將,佔據堅固的陳留城,吃陳留的存糧,召集天下各地想投靠您的人馬;等到兵力強大以後,您就可以所向無敵,橫行天下,那也就沒有任何人能對您構成威脅了。 」沛公說:「我完全聽從您的教誨。 」 於是酈生就在這一天夜裡去見陳留守令,向他遊說道:「秦朝暴虐無道而天下的人都反對它,現如今您和天下人一起造反就能成大功,而您卻獨自一人為將要滅亡的秦朝擁城固守,我私下裡為您的危險處境深深擔憂。 」陳留守令說道:「秦朝的法令嚴酷無刑,不能夠隨便胡說,倘若這樣的話,就要滅族,我不能按照你所說的去做。 您老先生指教我的話,並不是我的意圖,請您不要再說了。 」這天夜裡,酈生就在城中留下來休息,到了夜半時分,他悄悄地斬下陳留守令的頭,越牆而下,報與沛公得知。 沛公帶領人馬,攻打城池,把縣令的頭掛在旗竿上給城上的人看說:「趕快投降吧,你們守令的腦袋被我們砍下來了!誰後投降,就一定要先殺他!」這時陳留人見守令已死,便相繼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城之後,就住在陳留的南城城門樓上,用的是陳留武庫裡的兵器,吃的是城裡的存糧,在這裡進進出出地逗留了三個月,召募的軍隊已達幾萬人,然後就入關攻滅秦朝。 太史公說:今天世上流傳的寫酈生的傳記,大多這樣說,漢王在平定了三秦之後,回軍向東攻打項羽,帶領軍隊活動在鞏、洛之間時,酈生才身穿儒衣前去向漢王遊說。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實際情況是在沛公攻入函谷關之前,與項羽分手,來到高陽,在這時得到了酈生兄弟二人。 我讀陸賈的《新語》十二篇,可以看出他真正是當代少有的大辯士。 而平原君的兒子和我關係很好,因此才能詳細地把上述這一切都記錄下來。 【原文】【註解】 酈生食其者(1),陳留高陽人也。 好讀書,家貧落魄(2),無以為衣食業,為裡監門吏。 然縣中賢豪不敢役(3),縣中皆謂之狂生(4)。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5),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6),不能聽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 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裡中子也(7),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8)。 騎士歸,酈生見謂之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9),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游,莫為我先十。 若見沛公,謂曰『臣裡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與人言,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酈生曰:「弟言之。 」(13)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14)。 (1)酈食者:作者也稱他為酈生。 生,指有才學之人,也為讀書人的通稱,和我們今天稱先生有些類似。 (2)落魄:窮困潦倒,很不得意。 (3)役:任意驅使。 (4)狂生:放蕩不羈的人。 (5)徇地:攻佔土地。 徇,奪取。 (6)握齱:同「齷齪」,指器量狹小,拘泥於小節。 苛禮:指苛細繁瑣的禮節。 自用:自以為是。 (7)麾下:部下。 麾,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 裡:古時居民聚居的地方,在本文中特指故鄉。 (8)邑:舊時縣的別稱。 (9)慢而易人:傲慢而看不起人。 十莫為我先:沒有人替我作介紹。 先,先導,引見。 若:你。 溲溺(sou niao,搜尿):解小便。 溺,同「尿」。 (13)弟:但,只管。 (14)誡:原指文告,後引申為囑告。 本文中即用引申義。 沛公至高陽傳捨(1),使人召酈生。 酈生至,入謁(2),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3),而見酈生。 酈生入,則長揖不拜(4),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5)?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6)!夫天下同苦秦久矣(7),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8),起攝衣(9),延酈生上坐十,謝之。 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 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 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13)。 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 」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 號酈食其為廣野君。 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酈生常為說客,馳使諸侯。 (1)傳捨:古時供往來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 (2)謁:請見,進見。 一般用於下對上,幼對長。 這裡指請求接見的名片。 (3)倨:通「踞」,叉開雙腿坐著,以這種姿勢見賓客,是一種不禮貌的態度。 (4)長揖不拜:行一個大的拱手禮而沒有跪拜,表示對劉邦並不十分尊敬。 (5)足下:古時稱呼對方的敬辭。 (6)豎儒:罵人的話,指無見識的儒生。 豎,豎子,小子。 (7)苦秦:被秦所殘害、迫害。 (8)輟:停止。 (9)起攝衣:站起身來,整理好衣服。 十延:邀請。 六國:指戰國時除去秦之外的山東六國。 從橫:即「縱橫」,合縱連橫,戰國時的兩派,合縱為反秦派,連橫為和秦派。 沖:交通要道。 (13)令下足下:讓他向您投降。 「令下」之「下」,降服。 漢三年秋(1),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洛(2)。 楚人聞淮陰侯破趙(3),彭越數反梁地,則分兵救之。 淮陰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4),屯鞏、洛以拒楚。 酈生因曰:「臣聞知天之天者(5),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夫敖倉(6),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 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7),此乃天所以資漢也。 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 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蕩,農夫釋耒(8),工女下機(9),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十,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13),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14)。 」上曰:「善」。 (1)漢三年:即漢王三年,這一年是公元前。 (3)淮陰侯:指韓信。 (4)捐:捨棄。 (5)天之天:比喻在重要事物中的最重要部分。 (6)敖倉:秦代所建的糧倉名。 在河南滎陽縣東北敖山之上。 (7)適卒:因罪被征發的士兵。 適,通「謫」。 (8)釋耒:放下農具。 耒,耜的木柄。 (9)工女:指從事紡織的女子。 十杜大行之道:堵塞、截斷太行的交通。 杜,堵塞。 太行,即太行山。 蜚狐之口:指蜚狐嶺的險要關口。 白馬之津:古渡口名,為古代軍事要地。 (13)負海阻河濟,指齊國的地形背靠大海,倚仗著黃河、濟水為天然屏障。 負,背靠。 阻,恃,依。 (14)東藩:東面的屬國。 第5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