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發難的時候,吳王全部徵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國說:「我年紀六十二歲,親自統率軍隊。 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身先士卒。 所以凡是年長和我相同的,年輕和我的小兒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 」征發了二十多萬人。 派人到南邊的閩越、東越去,東越也發兵跟隨吳王。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甲子(22),先從廣陵起兵出發。 向西渡過淮河,於是和楚軍會合。 派使者送給諸侯的信上說:「吳王劉濞恭敬地問候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已故的長沙王的兒子:希望得到你們的指教!因為漢朝有奸臣,無功天下,卻侵奪諸侯的土地,派法吏彈劾囚系審訊懲治諸侯,專以侮辱諸侯為能事,不用諸侯王的禮儀對待劉氏骨肉同胞,拋開先帝的功臣,進用壞人,惑亂天下,想要危害國家。 皇帝體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 我想要起兵誅討他們,我恭敬聽從各位指教。 我國雖然狹小,土地也是方圓三千里;人口雖然少,精銳的士兵也能準備五十萬人。 本人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他們的君主都不拒絕徵召分派士兵跟隨我進兵,又可以得到三十多萬人。 本人雖不才,願親自追隨各位王侯。 越正和長沙接壤,他們可追隨長沙王的兒子平定長沙以北,然後迅速向西進攻蜀漢。 派人告訴東越王、楚王、淮南王三個侯王,和我一起向西進攻;齊地諸王和趙王平定河間、河內後,有的進入臨津關,有的和我在洛陽會和;燕王、趙王本來與匈奴王有盟約,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雲中郡,然後統領匈奴軍隊進入蕭關,直取長安,糾正天子的錯誤,來安定高祖廟。 希望諸王勉力去做。 楚元王的兒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各自心有所專注已經十多年了,怨恨深入骨髓,想要有所行動已很久了,只是我不得知諸王的心意,不敢聽命。 現在諸位王侯如能保存延續將要滅絕的國家,扶弱鋤強,來安定劉氏,這是宗廟社稷所希望的。 我國雖然貧窮,我節省衣食的費用,積蓄金錢,修治兵器甲冑,積聚糧食,夜以繼日的努力,有三十多年了。 都是為的今天,希望諸王努力利用這些條件。 能逮捕殺死大將軍的,賞賜黃金五千斤,封邑萬戶;逮捕殺死將軍的,賞賜黃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戶;逮捕殺死副將的,賞賜黃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戶;逮捕殺死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戶;逮捕俸祿一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戶;以上有功的人都可被封為列侯。 那些帶著軍隊或者城邑來投降的,士兵有萬人,城中戶口萬戶,如同得到大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五千的,如同得到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三千的,如同得到副將;士兵城中戶數一千的,如同得到二千石的官員;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職位差別受到封爵賞金。 其他的封賞都一倍於漢朝規定。 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只會增加不會保持原狀。 希望諸王明確地向士大夫們宣佈,我不敢欺騙他們。 我的金錢天下到處都有,不一定到吳國來取,諸王日夜使用也不能用光。 有應賞賜的人告訴我,我將前往送給他。 恭敬地奉告諸王。 」 七國反叛的書信報知天子後,天子派太尉條侯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楚;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將軍欒布攻打齊;大將軍竇嬰駐紮在滎陽,監視齊、趙的軍隊。 吳楚等反叛的書信被人們聞知時,漢朝的軍隊還未出動,竇嬰也未出發,向皇帝稱讚過去吳王的丞相袁盎。 袁盎當時正閒居在家,皇帝下詔召他進見。 皇帝正和晁錯一起籌算軍隊和軍糧的事情,皇帝問袁盎說:「你曾作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袁盎回答說:「不值得憂慮,馬上就能打敗他們。 」皇帝說:「吳王靠近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制鹽,引誘天下豪傑,在頭髮白了的時候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哪裡會發動反叛呢?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國有銅礦煮鹽之利那是確實的,哪裡能得到豪傑並且誘惑他們呢!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傑,也應該輔佐吳王做合乎道理的事,就不會反叛了。 吳王所誘惑的都是無賴子弟,逃亡鑄錢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引而反叛。 」晁錯說:「袁盎分析得對。 」皇帝問:「怎樣才能拿出好的對策呢?」袁盎說:「希望屏退左右的人。 」皇帝讓身邊的人退下去,只有晁錯還在。 袁盎說:「 我所說的,為人臣的也不能知道。 」於是又屏退晁錯。 晁錯急忙到東廂迴避,對此十分惱恨。 皇帝最後又問袁盎,袁盎回答說:「吳、楚相互往來的書信說『高祖封立劉氏子弟為王並有各自的分封土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謫責罰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 他們用造反的名義,共同向西進攻聯合誅討晁錯,恢復了原來封地就會罷兵。 現在的計策只有斬殺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七國的罪過,恢復原來被削減的封地,那麼就能夠不必血染兵器而戰事全部結束。 」於是皇帝靜默了很長一段時間,說:「只是真實的情況怎樣呢,我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拒絕天下的。 」袁盎說:「我愚蠢的計策沒有能超出這個的了,希望皇帝認真地考慮考慮。 」於是任命袁盎做了太常,吳王弟弟的兒子德侯做了宗正。 袁盎秘密準備行裝。 十多天後,皇帝派中尉召晁錯,騙晁錯乘車巡行東市,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在東市被殺。 然後就派袁盎以侍奉宗廟的太常身份,德侯以輔助親戚的宗正身份,按照袁盎的計策出使告知吳王。 到了吳國,吳楚的軍隊已進攻梁國營壘了。 宗正因有親戚的關係,先進見吳王,諭告吳王跪拜接受詔令。 吳王聽說袁盎來了,也知道他要說服自己,笑著回答說:「我已經成為東帝,還跪拜誰呢?」不肯見袁盎而把他扣留在軍中,想脅迫袁盎做將軍。 袁盎不肯,就派人包圍守衛著他,將要殺他,袁盎得以趁夜色逃出,徒步離開,跑到梁王的軍營,而後歸朝報告。 條侯乘坐六匹馬拉的傳車,會師滎陽。 到洛陽,看見劇孟,高興地說:「七國反叛,吾乘傳車到達這裡,自己沒有想到會安全抵達。 還以為諸侯們已經得到了劇孟,劇孟現在沒有起兵的舉動。 我又佔據滎陽,滎陽以東沒有值得憂慮的了。 」到達淮陽,詢問父親絳侯從前的門客鄧都尉說:「怎樣才能拿出好的計策呢?」門客說:「吳兵銳氣正盛,和他交戰很難取勝。 楚兵浮躁,銳氣不能保持長久。 現在為將軍提出一個計策,不如率軍在東北的昌邑築壘堅守,把梁國放棄給吳軍,吳軍一定會用全部精銳軍隊攻打梁。 將軍深挖溝高築壘堅守,派輕裝的軍隊斷絕淮河泗水交匯處,阻塞吳軍的糧道。 吳梁之間因相持疲弊而且糧草耗盡,然後用保持強盛銳氣的軍隊制服那些疲弊已極的軍隊,打敗吳國是必然的。 」條侯說:「好。 」按照他的計策,堅守在昌邑南邊,接著派輕裝的軍隊斷絕吳軍糧道。 吳王剛發兵的時候,吳臣田祿伯做大將軍。 田祿伯說:「軍隊集結在一起西進,沒有其他道路出奇兵,難於成功。 我願率領五萬人,另外沿著長江、淮水而上,收聚淮南、長沙的軍隊,攻入武關,和大王會師,這也是一著奇計啊。 」吳王太子規勸說:「父王是以造反為旗號的,這樣的軍隊是難以委託他人的,委託他人如果他也造反,該怎麼辦呢?而且擁有軍隊單獨行動,許多其他的利害,不可能預先知道,徒然損害自己罷了。 」吳王也就沒有應允田祿伯的建議。 吳國一位年輕的桓將軍對吳王說:「吳國大多是步兵,步兵適宜在險要地形作戰;漢軍多戰車騎兵,戰車騎兵適宜在平地作戰。 希望大王對途經的城邑不必攻下,逕直放棄離開,迅速西進佔領洛陽兵器庫,吃敖倉糧食,依靠山河的險要來命令諸侯,即使不能入關,天下大局實際已經決定了。 假如大王行進遲緩,滯留攻城,漢軍的戰車騎兵一到,衝入梁國楚國的郊野,事情也就失敗了。 」吳王徵詢年老將軍們的意見,他們說:「這作為青年人推進爭先的計策還可以,他哪裡能知道深遠的計謀呢?」於是吳王沒有採納桓將軍的計策。 第5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