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侯既已退朝,出了停車門,招呼韓御史大夫同乘一輛車。 生氣地說:「我和你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你為什麼還模稜兩可,猶豫不定?」韓御史大夫過了好一會兒才對丞相說:「您怎麼這樣不自愛自重?他魏其侯譭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shou,受),歸還給皇上,說:『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倖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 像這樣,皇上必定會稱讚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您。 魏其侯一定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 現在別人詆毀您,您也詆毀人家,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麼不識大體呢!」武安侯認錯說:「爭辯時太性急了,沒有想到應該這樣做」。 於是皇上派御史按照文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與魏其侯所說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騙皇上的罪行。 被彈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別監獄裡。 漢景帝時,魏其侯曾接收過他臨死時的詔書,那上面寫道:「假如遇到對你有什麼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隨機應變,把你的意見呈報給皇帝。 」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滅族,情況一天比一天緊急,大臣們誰也不敢再向皇帝說明這件事。 魏其侯便讓侄子上書向皇帝報告接受遺詔的事,希望再次得到皇上的召見。 奏書呈送皇上,可是查對尚書保管的檔案,卻沒有景帝臨終的這份遺詔。 這道詔書只封藏在魏其侯家中,是由魏其侯的家臣蓋印加封的。 於是便彈劾魏其侯偽造先帝的詔書,應該判處斬首示眾的罪。 元光五年(前130)十月間,灌夫和他的家屬全部被處決了。 魏其侯過了許久才聽到這個消息,聽到後憤慨萬分,患了中風病,飯也不吃了,打算死。 有人聽說皇上沒有殺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開始吃飯了,開始醫治疾病,討論決定不處死刑了。 意然有流言蜚語,製造了許多誹謗魏其侯的話讓皇上聽到,因此就在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將魏其侯在渭城大街上斬首示眾。 這年的春天,武安侯病了,嘴裡老是叫喊,講的都是服罪謝過的話。 讓能看見鬼的巫師來診視他的病,巫師看見魏其侯和灌夫兩個人的鬼魂共同監守著武安侯,要殺死他。 終於死了。 兒子田恬繼承了爵位。 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進入宮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廢除。 淮南王劉安謀反的事被發覺了,皇上讓追查此事。 淮南王前次來朝,武安侯但任太尉,當時到霸上來迎接淮南王說:「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最賢明,又是高祖的孫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繼承皇位,還應該是誰呢!」淮南王十分歡喜,送給武安侯許多金銀財物。 皇上自從魏其侯的事件發生時就不認為武安侯是對的,只是礙著王太后的緣故罷了。 等聽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銀財物時,皇上說:「假使武安侯還活著的話,該滅族了。 」 太史公說:魏其侯和武安侯都憑外戚的關係身居顯要職位,灌夫因為一次下定決心冒險立功而顯名於當時。 魏其侯的被重用,是由於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武安侯的顯貴,則是由於利用了皇帝剛剛即位,王太后掌權的機會。 然而魏其侯實在是太不懂時勢的變化,灌夫不學無術又不謙遜,兩人互相庇護,釀成了這場禍亂。 武安侯依仗顯貴的地位而且喜歡玩弄權術;由於一杯酒的怨憤,陷害了兩位賢人。 可悲啊!灌夫遷怒於別人,以致自己的性命也不長久。 灌夫受不到百姓的擁戴,終究落了壞名聲。 可悲啊!由此可知灌夫災禍的根源啦! 【原文】【註解】 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1)。 父世觀津人(2)。 喜賓客。 孝文時(3),嬰為吳相(4),病免。 孝景初即位(5),為詹事。 梁孝王者(6),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 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7)。 是時上未立太子(8),灑酣(9),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十。 」太后歡。 竇嬰引卮酒進上(11),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12),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 竇嬰亦薄其官(13),因病免(14)。 太后除竇嬰門籍(15),不得入朝請(16)。 (1)孝文後:即竇太后,漢文帝劉恆之妻,景帝之母。 從兄:堂兄。 (2)父世:父輩以上世世代代。 (3)孝文:漢文帝劉恆。 (4)吳:指漢初所封之吳國。 (5)孝景:漢景帝劉啟。 (6)梁孝王:文帝次子劉武,封為梁王,死謚(sh□,式)孝。 (7)昆弟:兄弟。 昆,兄。 燕:通「宴」。 (8)上:指漢景帝。 (9)酒酣:喝酒喝到很痛快的時候。 十千秋之後:即死後。 (11)引:舉。 卮:盛酒的器皿。 (12)約:法定的約束。 (13)薄其官:輕視他的官位。 (14)因病免:借病辭官。 (15)除:取消。 門籍:進出宮門的憑證。 用二尺竹牒製成,上記年齡:名字、形貌等,懸在宮門上,核對相符,才能入宮。 (16)朝請:諸侯朝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稱請。 這裡指每逢節日入宮進見。 孝景三年(1),吳楚反(2),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3),乃召嬰。 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4)。 太后亦慚。 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5),王孫寧可讓邪?(6)」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7)。 所賜金,陳之廊廡下(8),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9),金無入家者。 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十,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 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 孝景時每朝議大事(11),條侯、魏其侯(12),諸列侯莫敢與亢禮(13)。 (1)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 (2)吳楚反:指吳楚七國叛亂。 七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這次叛亂以吳王劉濞為主謀,楚為大國,所以稱「吳楚反」。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3)察:考察。 諸竇:指竇太后族人。 毋:通「無」。 (4)固辭:堅決推辭。 謝病:推托有病。 不足任:指不能擔當大任。 (5)方:正。 (6)王孫:竇嬰的字。 邪:通「耶」,疑問語氣詞。 (7)在家:指免官家居。 進之:把他們推薦給景帝使用。 (8)廊廡:古代堂下周圍的屋子,相當於走廊。 (9)財:通「裁」,酌量。 十監趙齊兵:監督趙、齊兩路兵馬。 (11)朝議:在朝廷上討論。 (12)條侯:即周亞夫。 (13)列侯:爵位名。 亢禮:平起平坐,以平等禮相待。 亢,通「抗」。 孝景四年(1),立栗太子(2),使魏其侯為太子傅(3)。 孝景七年(4),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5)。 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6),諸賓客辯士說之(7),莫能來(8),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 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謝病,擁趙女(9),屏間處而不朝十。 相提而論(11),是自明揚主上之過(12)。 有如兩宮螫將軍(13),則妻子毋類矣(14)。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15),竇太后數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16),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17),多易(18)。 難以為相,持重(19)。 」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1)孝景四年:公元前153年。 (2)栗太子:景帝長子,名劉榮,以栗姬所生,故稱。 (3)太子傅:負責輔佐教導太子的官。 (4)孝景七年:公元前150年。 (5)數爭:指多次為栗太子爭辯。 不能得:指無效果。 (6)屏居:隱居。 (7)說:勸說。 (8)莫能來:不能說服他回到京城來。 (9)趙女:指美女。 古時趙地多美女。 十屏間處:退隱閒居。 間,同「閒」。 (11)相提而論:互相對比來說。 (12)明揚主上之過:明顯地張揚景帝的過失。 (13)有如:假如。 兩宮:東宮(長樂宮)和西宮(未央宮)。 這裡指太后(住在東宮)和漢景帝(住在西宮)。 螫:與「蜇」同義,本指蜂、蠍子等刺人,這裡是惱怒,加害的意思。 (14)毋類:指全家被殺。 (15)桃侯:指景帝丞相劉捨。 (16)臣:景帝對竇太后的自稱。 愛:吝嗇。 (17)沾沾自喜:指驕傲自滿,自我欣賞。 沾沾:自得的樣子。 (18)易:指草率輕浮。 (19)持重:擔當重任。 第5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