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跡:形跡。 此指大宛國的土地山川。 見:同「現」。 發現。 (2)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3)是時:這時。 (4)與:結交。 (5)更:經過。 (6)使:出使。 (7)堂邑氏:姓。 胡奴:指一位匈奴奴隸。 甘父:胡奴的名字。 (8)傳詣:轉送到,移送到。 詣,到……去。 (9)節:符節,使者的憑信物。 十屬:隨從者。 亡:逃。 鄉:同「向」。 (11)若:你。 之:往,到……去。 (12)閉道:阻塞道路。 (13)反:同「返」。 (14)賂遺:饋贈。 (15)發:派遣。 導:嚮導。 繹:通「譯」,翻譯。 (16)抵,到達。 康居:西域國名。 (17)傳致:轉送到。 (18)大夏:西域國名。 (19)要領:喻人的主旨。 「不得要領」,謂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沒有明確態度。 要,通「腰」,指衣腰。 領,指衣領。 留歲余,還,並南山(1),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 留歲余,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2),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3)。 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騫為人強力(4),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6)。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7)。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8)。 有蒲陶酒(9)。 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十。 有城郭屋室。 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11)。 其兵弓矛騎射。 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12),東則扜深、於窴(13)。 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14);其東水東流,注鹽澤(15),鹽澤潛行地下。 其南則河源出焉(16),多玉石,河注中國。 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17),臨鹽澤。 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 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隔漢道焉(18)。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19),隨畜,與匈奴同俗。 控弦者數萬(20),敢戰。 故服匈奴(21),及盛,取其羈屬(22),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 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 國小,南羈事月氏(23),東羈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24),行國,與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餘萬。 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25)。 (1)並(bang,傍):同「旁」,靠近。 南山:指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3)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匈奴軍臣單于死去,其弟弟左谷蠡(luli,路利)王伊雅斜自立為單于,太子(軍臣之子)於單(dan,蛋)投奔漢朝而降,匈奴國內混亂。 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 (4)胡妻:指張騫的匈奴妻子。 堂邑父:即甘父。 蓋從其主人堂邑氏為姓。 (5)強力:堅強而有力量。 (6)具:通「俱」,皆。 (7)可:大約。 (8)田稻麥:種稻和麥。 田,種。 (9)蒲陶:同「葡萄」。 十馬汗血:馬出汗如血。 即人們所稱之汗血馬。 按《漢書音義》:「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 」(11)眾:人眾,百姓。 (12)烏孫:古代種族名,國名。 扜深:古代西域國名。 (13)於窴:古代西域國名。 (14)海:古代大湖名,即今青海湖。 (15)鹽澤:或稱蒲昌海,即今新疆羅布泊。 (16)河源:黃河源頭。 (17)樓蘭:古代西域國名,後稱鄯善。 姑師:古代西域國名,後稱車師。 (18)隔漢道:隔離了通向漢朝的路。 (19)行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即遊牧之國。 (20)控弦:拉弓。 此指能拉弓打仗的戰士。 (21)故:從前。 (22)羈屬:被束縛的親屬,實指人質。 (23)羈事:被迫服事別人。 (24)奄蔡:古代西域國名。 (25)崖:邊。 北海:即今裡海。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1)。 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2),北則康居。 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 控弦者可一二十萬。 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3)。 其餘小眾不能去者(4),保南山羌(5),號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 城邑如大宛。 其屬大小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 臨媯水,有市(6),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 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7)。 面革旁行以為書記(8)。 其西則條枝(9),北有奄蔡、黎軒十。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 暑濕。 耕田,田稻。 有大鳥,卵如甕。 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 國善眩(11)。 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12),而未嘗見。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 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 無大(王)〔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 其兵弱,畏戰。 善賈市。 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13)。 大夏民多,可百餘萬。 其都曰籃市城。 有市,販賈諸物。 其東南有身毒國(14)。 (1)媯水:即今阿姆河。 (2)安息:古代西域國名,即今伊朗。 (3)王庭:古代北方各族君王設幕立朝之所。 (4)小眾:一小部分百姓。 (5)保:保全。 南山:指祁連山。 羌:指羌人居住之地。 (6)市:交易場所。 (7)效:模仿。 (8)畫革:在皮革上劃記號。 旁行:橫行(hang,航)。 書記:文字。 (9)條枝:古代國名,即今伊拉克。 十黎軒:古國名,又名大秦國。 (11)眩:通「幻」。 幻術,即魔術。 (12)弱水:古河名。 西王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即王母娘娘。 (13)臣:以……為臣。 蓄:蓄養。 (14)身毒國:即天竺國。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1)。 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2)。 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 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 其人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3),大夏去漢萬二千里(4),居漢西南。 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5),從羌中,險,羌人惡之(6);少北(7),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8),又無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9)。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十,則廣地萬里,重九譯(11),致殊俗(12),威德遍於四海。 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13),四道並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14),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閉氐、筰(15),南方閉嶲、昆明(16)。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17),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18),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19),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 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20)。 (1)邛:邛都,西南夷小國名。 蜀布:蜀郡出產的布。 (2)賈人:商人。 市:買。 (3)度:估計,揣測。 (4)去:距離。 下文「此其去蜀不遠」之「去」同此。 (5)使大夏:出使大夏。 (6)險:地勢險要。 惡:討厭。 (7)少:稍微。 (8)宜徑:應是直道。 (9)設利:施以好處。 朝:使他來朝,拜見漢天子。 十以義屬之:用道義使其歸屬。 (11)重九譯:多次輾轉翻譯。 按「九」非實數,表示多次之意。 (12)致:招來。 殊俗:不同的風俗。 (13)因:從。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因,猶由也。 」犍為:郡名。 發:派遣。 間使:密秘行動的使者。 (14)駹、冉、徙、邛、嶲:皆為西南夷的種族名和國名。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較為詳細。 (15)閉氐(d□,低)筰:被氐和筰所阻攔,無法通過。 閉,關閉,不通。 按氐、筰也是西南夷種族名和國名。 (16)嶲(x□,西)、昆明:古代西南夷種族名。 按陳直《漢書新證》以為「嶲」乃地名,即益州郡之嶲唐縣。 (17)殺略:斬殺掠奪。 (18)滇越:西南夷國名。 (19)奸出物:偷運物品出境。 (20)事:從事。 第6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6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