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通「鎮」。 安定,平定。 收西河、上黨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1)。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1)苦:使之困擾。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1),卒破子羽於垓下。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1)用:因。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穎川,盧綰絕籍糧餉。 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1),唯齊連子羽城陽(2),漢得以間遂入彭城(3)。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1)畔:通「叛」。 (2)連:牽制。 (3)間:間隙,空隙。 這裡指機會。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噲、商有力焉,非獨鞭策(1),又與之脫難(2)。 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3)。 (1)鞭策:馬鞭子。 喻指驅使、督促之意。 (2)之:指劉邦。 (3)今本《史記》正文標目為《樊酈滕灌列傳》。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1),蒼為主計,整齊度量(2),序律歷。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1)文理:條理,禮儀。 (2)整齊:整理使之統一。 結言通使(1),約懷諸侯(2);諸侯鹹親,歸漢為藩輔。 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1)結言:通過說辭結交。 (2)約:預先規定須共同遵守的條文或條件。 指陸賈出使南越,使南越王尉他奉漢約等事。 懷:安撫。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牒常從高祖,平定諸侯。 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徙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1);欒公不劫於勢而倍死(2)。 作《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1)列臣:剛正之臣。 列,通「烈」。 (2)不劫於勢:不被威勢所屈。 劫,威逼,脅迫。 倍死:背叛死者。 倍,同「背」。 背叛。 敢犯顏色以達主義(1),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2)。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3)。 (1)犯顏色:冒犯對方而不管對方臉色如何。 顏色,臉色。 達主義:使主上言行合於道義。 (2)樹長畫:建立長遠規劃。 畫,籌劃,謀劃。 (3)朝錯:即晃錯。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訥於言(1),敏於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1)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1),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2)。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1)厲:勉勵,激勵。 (2)以非理撓:用非理使之屈服。 撓,通「橈」。 彎曲。 引申為屈服。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1),守數精明(2);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1)方者:泛指醫家。 方,醫方,藥方。 (2)守數:所操的技藝。 數,技藝,方術。 維仲之省(1),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撫江淮之間(2)。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1)省:減,削。 指劉仲被削奪王爵。 (2)填撫:鎮守安撫。 填,通「鎮」。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鄉之,率師抗山東滎陽。 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1)。 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1)師徒:泛指軍隊將士。 徒,步兵。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1);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討(2),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1)中國:指中原地區,亦即漢朝。 (2)設備:設防備,防務。 直曲塞(1),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2),靡北胡(3)。 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1)使曲折的邊塞通直。 (2)西國:西域各國。 (3)靡:倒下。 這裡有使屈服、使逃遁的意思。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1),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1)相高:相互比高低。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1),納貢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1)集:通「輯」。 安定。 下文「以集真藩」之「集」,同此。 吳之叛逆,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1)。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1)葆:通「保」。 保全,保護。 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1),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2)。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1)使:出使。 略:經略。 (2)受吏:接受朝廷委派的官吏。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1),歸於無為。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1)指:同「旨」。 意圖,意思。 風諫:諷諫。 風,通「諷」。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1),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1)國之:以之為國。 做那裡的國王。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於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1);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溉(2)。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1)矜:莊重,嚴肅。 (2)溉:《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概』。 」慨,氣節。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1)。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1)粲如:鮮明、鮮美的樣子。 民倍本多巧(1),奸軌弄法(2),善人不能化(3),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1)倍本多巧:背離本業而多巧詐。 倍,通「背」。 (2)奸軌:作奸犯科的人。 軌,通「宄」,犯法作亂的人。 (3)化:改變。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鄉(1),欲觀中國。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1)引領:伸長脖子。 形容盼望急切。 鄉:同「向」。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1),仁者有乎;不既信(2),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1)振:同「賑」。 救濟。 (2)不失信。 既,盡,完了。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1),和主顏色,而獲親近,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1)說:同「悅」。 喜歡。 使……愉快。 不流世俗,不爭勢利,上下無所凝滯(1),人莫之害(2),以道之用(3)。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1)凝滯:流動不暢。 這裡指阻塞。 (2)沒人能傷害他。 莫之害,莫害之。 (3)意為合乎正道。 用,採用。 道之用,用道。 齊、楚、秦、趙為日者(1),各有俗所用(2)。 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1)日者:古時占侯卜筮的人。 (2)各自有隨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三王不同龜(1),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 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1)三王:指夏、商、週三代君王。 龜:用龜甲占卜。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1),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1)取與:指買賣。 以時:根據時機。 息:增長。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1),接三代(統)〔絕〕業。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2),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3),《詩》《書》往往間出矣。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晃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4)。 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5)。 曰:「於戲(6)!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 至於余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7),王跡所興,原始察終(8),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9)。 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十,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11),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12),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儻(13),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序略,以拾遺補藝(14),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15),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16),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17)。 第七十。 太史公曰: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18),百三十篇。 第7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