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說:「溺音有幾種:鄭音是由於好違禮法而浸淫人志產生的,宋音是由於耽於女色而志氣喪失產生的,衛音是由於促速勞頓而使人心志煩勞產生的,齊音是由於傲慢邪僻使人心志驕縱產生的,這四者都沉溺於女色而損害德行,所以祭祀時不使用它們。 《詩經·周頌·有瞽》說:『肅雍相和而鳴的聲音,才是先祖之所聽』。 肅肅,是尊敬的意思;雍雍,是和諧的意思。 尊敬而又和諧,何事不能成功?作為百姓的君主,不過是要對自己好惡之心的流露謹慎一些罷了。 君主喜好,臣子就會去實行,上行則下效。 古《詩》說:『誘導百姓,十人容易』,就是這個意思。 既能謹其好惡,然後聖人又製作了□鼓柷敔塤箎,這六種樂器音色質素無華,是屬於德音一類的音聲。 然後又製成鐘磬竽瑟等華美的音聲與它們相贊和就文質兼備了,再以干戚旄羽等舞動之。 這種樂被用來祭祀先王宗廟,用於主客之間的獻酳酬酢,用於序明官職大小、身份貴賤,使各得其宜,不相孛亂,用來向後世表示有尊卑長幼的次序。 鐘聲鏗然,以此立為號令以警眾,以號令的威嚴樹立軍士勇敢橫充的氣概,有此橫充的氣概則武事可立了。 所以君子聽鐘聲就會思念武臣。 石類樂器聲音硜直有力,硜直的音聲用來辨別萬物,萬物有別,心懷節義者就會效死不顧了。 所以君子聽磬聲就會思念死守封疆的大臣。 絲絃樂的聲音悲哀,悲哀可以樹立廉直的作風,廉直可以使人樹立志向。 所以聽琴瑟的聲音就會思念有志重義的大臣。 竹類樂器聲音濫雜,濫雜使人產生會聚的意向,有會聚之心就能把眾多的事物聚集起來。 所以君子聽竽笙簫管的聲音就會思念善於畜聚的大臣。 鼓鼙聲音喧囂,聽了就會意氣感動,感動則使眾人奮進。 所以君子聽了鼓鼙的聲音就會思念將帥之臣。 君子聽音聲,並不是徒然聽它的鏗鏗鏘鏘而已,必與自己心志有所合,並促成相應心志的產生」。 賓牟賈陪孔子坐,孔子與他閒聊,說到樂,孔子問道:「《武》樂開始時擊鼓警眾,與別的樂相比,持續時間忒長,這有什麼含意?」 賓牟賈答道:「表示武王伐紂之初,耽心得不到眾諸侯的擁護,遲遲不肯發動。 」 「其歌聲反覆詠歎,漫聲長吟,是什麼意思?」 答道:「那是心有疑慮,生恐事不成功的緣故。 」 「《武》舞一開始便發揚蹈厲,氣勢威猛,是什麼意思?」 答說:「表示時至則動,當機立斷,不要錯過了事機。 」 「《武》舞坐的動作與他舞不同,是右腿單膝著地,那是什麼意思?」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動作。 」 「歌聲淫靡,表現出有貪圖商王政權的不正當目的,這是什麼原因?」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 」 孔子說:「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那是什麼曲調?」 答道:「掌管《武》樂的機構已失其傳說了。 若非如此,就表示武王作樂時,心志已經荒耄昏憒了。 」 孔子道:「對,對。 我曾聽萇弘說過,他的話與您所說一般無二。 」 賓牟賈起身,立於坐席之下,請問道:「《武》樂擊鼓警眾,遲遲不肯開始,我所知僅限於此,承蒙您所說,萇弘也這樣解釋,知道的確是那樣了。 但我不明白的是,稍遲些就是了,為何竟拖得那樣久?」 孔子道:「您先請坐,我慢慢告訴你。 樂是對已發生過的事的形象化再現,如《武》樂開始時,舞者手持盾牌,山立不動,象徵當時武王的行事:命部下全副武裝,只待諸侯響應,就要出擊了;《武》舞一開始就發揚蹈厲,威猛異常,象徵太公呂望指揮戰鬥,欲一舉而滅商的決心;結束時,武事已畢,舞者單膝跪地,象徵周公、召公戰後治理國家歸於安定。 再者,《武》樂開始時,舞者自南而北,象徵北出朝歌,曲奏第二遍,舞者的動作象徵滅商時的殊死決鬥,第三遍象徵凱旋南歸,第四遍象徵南方諸國歸入版圖,第五遍象徵分陝而治,周、召二公為左右二伯,周公居左,治陝以東,召公居右,治陝以西,第六遍舞者重又相綴成行(hang,航),表示對天子的崇敬,天子與大將夾舞者而立,振動鐸鈴,以增士氣,出兵四面討伐,威勢盛於中國。 夾舞者分進出擊,是為了戰事早些成功。 成行(hang,航)以後久立不動,是為了等待諸侯兵的到來。 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武王在牧野誓師時說過的話嗎?武王克殷以後,恢復商初的政治,不及下車,就封黃帝的後人於薊,封帝堯的後人於祝,封帝舜的後人於陳;下車後封夏禹的後人於杞,封殷湯的後人於宋,給殷代賢臣比干的墳墓添土,釋放被紂王囚禁的賢臣箕子,使他檢視商朝掌管禮樂的官員,有賢者就恢復原來的官位。 廢除殷紂王的苛政,增加士人俸祿。 渡過黃河,西行入陝,把戰馬散於華山南坡,不再乘騎;把役牛分散於華山以東桃林地區的荒野之中,不再用以駝載戰具軍須;戰車、衣甲收藏於府庫,不再使用;倒載干戈等兵器,使刃向裡,外面裹上虎皮,表示定能以武力止息兵事;有功將帥,建立為諸侯,使他們象櫜弓一樣,把天下的戰亂也從此櫜藏起來,不再發生,因稱建立諸侯為『建櫜』。 然後,天下知武王不再用兵了。 遣散軍隊而行郊射求賢之禮,東郊射禮歌唱《狸首》的曲子,西郊射禮唱《騶虞》的曲子,軍中那種旨在角力比武的貫穿革甲的射擊停止了;使天下賢者人人穿著裨衣冕冠等禮服,衣帶上插著笏板,勇武的士人就會解下長劍,棄武從文;天子於明堂中祭祀先祖,百姓就由此懂得了為人子者應該行孝;朝廷行朝覲之禮,使諸侯知道怎樣做個賢臣;天子親耕藉田,然後諸侯知道怎樣敬奉先祖。 以上五項(郊射、裨冕、祀明堂、朝覲、耕藉田)是教化天下最重要的方法。 此外在太學奉養三老五更,天子親自袒衣,切割牲肉,執醬請三老五更食肉,執爵請三老五更飲酒洗嗽,頭戴冠冕、手執干盾,親自舞蹈,使他們能歡樂快活,以此教化諸侯,尊長敬老,懂得悌道。 這樣,周朝的教化達於四方,禮樂相補相成,為了這些,《武》舞初的遲久,不是應該的嗎?」 子貢見樂師乙問道:「我聽說不同的聲歌適合於不同稟賦的人,像我這樣的人適合唱什麼歌呢?」 師乙說:「我不過是個低賤的樂工,不配說誰適宜唱什麼歌。 請允許我把我所知道的說出來,先生自己決定適合唱什麼歌吧。 為人寬大好靜,柔順而又正派的適合唱《頌》歌;心胸寬廣而好靜,疏脫、豁達而守信用的人適合唱《大雅》;恭敬、儉樸而又好禮的,適宜唱《小雅》;為人正直、清正廉潔而又謙虛的人,適於唱《風》;恣肆爽直又心慈友愛的,適宜唱《商》;溫順良善而能決斷的,適合唱《齊》。 歌,是披露自己的心胸,陳述自己品德的;自己動於情感,真情流露,那麼天地就會受感應,四時來相和,星辰不逆行,萬物得以繁育生長。 因此《商》這首歌,雖是五帝留傳下來的,但商人記述下來,用以攄己心胸,陳己品德,所以叫做《商》歌;《齊》這首歌,是三代留傳下來的,齊人記述下來,所以稱為《齊》歌。 真正懂得《商》這首詩歌含意的,臨事屢屢決斷;懂得《齊》這首詩歌含意的,見利能夠讓人。 臨事屢斷的,表現出了勇氣;見利能讓人的,表現了義氣。 有勇有義,除了歌還有什麼能使人保持這樣的品格?所以歌聲高亢處,如人扛舉而上,音低處如直墜而下,曲屈處如被彎折,靜止處如同槁木,小曲如矩,大曲如鉤,殷殷然如累珠落盤。 歌也是一種語言,是種長聲調的語言。 有可說的東西了,才言說出來;言語表達得不充分,才用長聲的語言表達;仍不充分,才相續相和,反覆吟唱;還不充分,就不知不覺的手舞足蹈起來了。 」以上是子貢問樂。 凡音都是由於人心產生的,天與人是有某種關聯的,兩者就像鏡中的影子與物形那樣相像,響與應聲那樣相應和。 所以行善的人天就以福回報他,作惡的人天就使他遭禍殃,這是很自然的事。 第7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