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通「磨」。 (2)倜(ti,替)儻(t□ng,倘):卓越豪邁,才華不凡。 (3)傳說文王被拘禁時,把《易》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 西伯,《文選》作「文王」。 (4)關於孔子作《春秋》,見本書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厄,受困,指孔子周遊列國所受的困厄。 按,現代學者認為,《春秋》為魯國史官所記,孔子進行了加工與修訂。 (5)本書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載,《離騷》是屈原被楚懷王疏遠後所作,與本文所說不同。 (6)左丘即左丘明。 關於他失明的事,他書未見記載;《國語》是否為他所作,學者多有疑問。 (7)孫子即孫臏(bin,鬢)。 他的事跡詳見本書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孫臏兵法》殘簡五千九百餘字。 臏,斷足之刑;修列,著述,編著。 (8)《呂覽》:即《呂氏春秋》,呂不韋為相時命門客編寫的。 呂不韋的事跡詳見本書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 (9)《說(shui,稅)難》、《孤憤》是韓非著作中的兩篇。 關於韓非的事跡,詳見本書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十氐:同「抵」。 (11)通其道:行其道,即實現其理想。 (12)思來者:意思是想到以後的人會有理解自己的。 (13)書策:寫作,著書。 策,竹簡。 (14)垂:流傳。 空文:即指文章著作。 當時還不能以文章建立功業,故稱空文。 (15)放失(yi,義):散失。 失,同「佚」。 (16)稽:考察。 理:道理,規律。 (17)軒轅:黃帝名。 (18)「上計軒轅」至「列傳七十」,《漢書》原無此二十六字,當是刪節,此據《文選》補入。 (19)天人之際:天道與人事的關係。 (20)極刑:指宮刑。 慍(yun,運):怨怒。 (21)其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能傳佈自己著作的人。 (22)責(zhai,債):同「債」。 (23)戮:辱。 且負下未易居(1),下流多謗議(2)。 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3),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4)!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身直為閨之臣(5),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6)?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7),通其狂惑(8)。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指謬乎(9)?今雖欲自雕琢十,曼辭以自解(11),無益於俗,不信(12),祗取辱耳(13)。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謹再拜。 (1)負下:負罪之下,背負罪名的情況下。 (2)下流: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好。 (3)鄉黨:同鄉之人。 (4)垢:恥辱。 (5)閨之臣:指宦官。 閨,宮中的小門,借指宮中深密之處。 (6)引:引退。 (7)俯仰:應付,周旋。 (8)通:舒發。 (9)私指:私意。 指,同「旨」。 十自雕琢:修飾、美化自己。 (11)曼辭:美飾之辭。 (12)不信:不被信任。 (13)祗:同「只」。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悲士不遇賦 支菊生 譯注 【說明】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遷有賦八篇,但大都不傳,只有這篇《悲士不遇賦》保存在唐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卷三十之中。 文約二百字,是否全文,已無從考察。 漢初以來,文人多不得志,因而常有感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作品。 在司馬遷之前,董仲舒就已寫過《士不遇賦》,此後「士不遇」就成了文人作品中常見的題目。 司馬遷這篇賦雖然很短,但表達的思想已很明確,一是歎「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於「沒世無聞」。 前者與他人的同類作品一樣,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普遍情緒;後者則是司馬遷本人特有的衷曲,與《報任安書》一脈相通。 因此,本篇大致也應是受刑之後所作。 司馬遷不以賦見稱,但他生當大賦盛行的時代,流風所及,其賦作也必能達到一定水平。 這篇短賦雖不能與名家之賦相提並論,但也還是頗具特色的。 其中的反覆鋪陳、排比對偶,正是司馬相如以來漢賦的主要特徵;句式的規整與有節奏的變化比司馬相如似乎又向前發展了一步。 第8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8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