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恆著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閒夜晏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 又好施與,家無餘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 所留遺子孫者,並墝埆之地。 朝野以此稱之。 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 孫大智嗣。 瑾次子令則,性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輕艷,為時人所傳。 天和初,以齊馭下大夫使于陳。 大象中,官至樂部下大夫。 仕隋,位太子左庶子。 皇太子勇廢,被誅。 柳敏,字白澤,河東解縣人,晉太常純之七世孫也。 父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歲而孤,事母以孝聞。 性好學,涉獵經史,陰陽卜筮之術,靡不習焉。 年未弱冠,起家員外散騎侍郎。 累遷河東郡丞。 朝議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雖統禦鄉裡,而處物平允,甚得時譽。 及周文克複河東,見而器異之,乃謂之曰:「今日不喜得河東,喜得卿也。 」即拜丞相府參軍事。 俄轉戶曹參軍,兼記室。 每有四方賓客,恆令接之,爰及吉凶禮儀,亦令監綜。 又與蘇綽等修撰新制,為朝廷政典。 遷禮部郎中,封武城縣子,加帥都督,領本鄉兵。 俄進大都督。 遭母憂,居喪,旬日之間,鬢髮半白。 尋起為吏部郎中,毀瘠過禮,杖而後起。 周文見而嘆異之,特加稟賜。 及尉遲迥伐蜀,以敏為行軍司馬,軍中籌略,並以委之。 益州平,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遷尚書,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禮部中大夫。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公。 又除河東郡守,尋復徵拜禮部。 出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將還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並賫酒餚及物產候之於路。 敏乃從他道而還。 復拜禮部,後改禮部為司宗,仍以敏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將朝,必夙興待旦。 又久處台閣,明練故事,近儀或乖先典者,皆案據舊章,刊正取中。 遷小宗伯,監修國史。 轉小司馬,又監修律令。 進位大將軍,出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齊,進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後,寢疾積年,武帝及宣帝並親幸其第問疾焉。 開皇元年,進位上大將軍、太子太保。 其年卒。 贈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 臨終戒其子等,喪事所須,務從簡約。 其子等並涕泣奉行。 少子昂。 昂字千里。 幼聰穎有器識,干局過人。 周武帝時,為內史中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賜爵文城郡公,當途用事,百僚皆出其下。 昂竭誠獻替,知無不為,謙虛自處,未嘗驕物,時論以此重之。 武帝崩,受遺輔政,稍被宣帝疏,然不離本職。 隋文帝為丞相,深自結納。 文帝以為大宗伯。 拜日,遂得偏風,不能視事。 文帝受禪,疾愈,加上開府,拜潞州刺史。 昂見天下無事,上表請勸學行禮。 上覽而善之,優詔答昂,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昂在州,甚有惠政,卒官。 子調,歷秘書郎、侍御史。 左仆射楊素嘗于朝堂見調,因獨言日:「柳條通體弱,獨搖不須風」調斂版正色曰:「調信無取,公不當以為侍禦;信有可取,不應發此言。 公當具瞻之地,樞機何可輕發!」素甚奇之。 煬帝嗣位,累遷尚書左司郎中。 時王綱不振,朝士多臓貨,唯調清素守常,為時所美,然干用非其所長。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後因晉亂,避地涼州。 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 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于代。 父延,蘭陵郡守。 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 孝莊末,爾硃仲遠啟為府參軍事。 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 後與紇豆陵步籓交戰,軍敗,為籓所禽,遂居河右。 偽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 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即歸附。 朝廷嘉之。 太昌初,進爵晉陽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 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 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 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 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 武定初,除行台右中兵郎中,又轉大將軍府屬、從事中郎,仍攝外兵事。 王思政鎮穎川,齊文襄率眾攻之。 授士良大行台左丞,加鎮西將軍,進爵為公,令輔其弟演于并州居守。 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并州兵馬事,加征西將軍,別封新豐縣子。 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 文宣自晉陽赴鄴宮,復以士良為尚書左丞,統留後事。 仍遷御史中丞。 轉七兵尚書。 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 頃之,復為侍中、吏部尚書。 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 及卒,居喪合禮。 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 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 因此臥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 疾愈,除滄州刺史。 乾明初,徵還鄴,授儀同三司。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 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 齊武成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權景宣以山南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 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 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 俄除鄜州史,轉荊州刺史。 士良去鄉既久,忽臨本州,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咸以為榮。 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病乞骸骨,優詔許之。 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子德衡,大象末,儀同大將軍。 論曰:昔陽貨外叛,庶其竊邑,而《春秋》譏之;韓信背項,陳平歸漢,而史遷美之。 蓋以運屬既安,君道已著,則徇利忘德者罪也;時逢擾攘,臣禮未備,則轉禍為福者可也。 崔彥穆、楊纂、段永等昔在山東,沈渝下位,並以覊旅之士,邅回于燕雀之伍,終佩龜組,可謂見機者乎?令狐整干用確然,雅望重於河右,處州裡則勛著方隅,升朝廷則績宣出內,而畏避權寵,克保終吉,不然,何以自致顯名而取高位也?熙歷職流譽,風政克舉,雖古之循吏,亦何以加茲,而毫釐為爽,丘山成過,唯命也夫!唐永良能之名,所在著美,清白之譽,顯于累職,所謂干能之士也。 瑾、敏並挺巳梓之林,藴瑚璉之器,博觀載籍,多識舊章,固乃國之名臣,時之領袖,周無君子,斯焉取斯。 王士良之仕于齊,職居卿牧,而失忠與義,臨難苟免,其背叛之徒歟! ************ 列傳第五十六 豆盧寧子勣 孫毓 楊紹子雄 王雅子世積 韓雄子禽 賀若敦子弼 弟誼 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後也。 高祖勝,以燕。 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 或雲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又云避難改焉,未詳孰是。 父萇,魏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于時。 武成中,以寧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姿容,善騎射。 魏永安中,以別將隨爾硃天光入關。 以破万俟醜奴功,賜爵靈壽縣男。 嘗與梁GC定遇于平涼川,相與肄射,乃相去百步懸莎草以射之,七發五中。 GC定服其能,贈遺甚厚,天光敗,從侯莫陳悅。 及周文討悅,寧與李弼來歸。 第3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