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即位,拜檢校工部尚書,兼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支度營田、澤潞磁邢觀察使。 建中二年,田悅以魏博反,乃悉兵圍邢州及臨洺益急,詔河東節度使馬燧及神策兵救之。 抱真與燧敗悅兵于雙岡,斬悅將楊朝光,又擊破悅于臨洺,遂解臨洺及邢州之圍,以功加檢校兵部尚書。 復與燧大破悅于洹水,悅以數百騎走歸魏州。 復與燧圍魏州,又敗悅于城下,以功加檢校右仆射。 時悅窘蹙,硃滔、王武俊皆反,聯兵救悅,抱真與燧等退次魏縣。 上幸奉天,中使告問至,諸將皆仰天慟哭。 李懷光席捲奔命,馬燧、李芃各引兵歸鎮。 硃泚既汙宮闕,時李希烈陷大梁,李納亦反鄆州。 無何,上幸梁州,李懷光又竊據河中。 抱真獨于擾攘傾潰之中,以山東三州外抗群賊,內輯軍士,群賊深憚之。 興元初,遷檢校左仆射、平章事。 時硃滔悉幽薊軍,借兵回紇,擁眾五萬,南向以應泚,攻圍貝州。 初,群賊附於希烈,希烈僭偽,有臣屬群賊意,群心稍離。 上自奉天下罪己之詔,悉赦群賊,抱真乃遣門客賈林以大義說武俊,合從擊硃滔,武俊許之。 時兩軍尚相疑,抱真乃以數騎徑入武俊營。 其將去也,賓客皆止之,抱真遣軍司馬盧玄卿勒軍部分曰:「仆今日此舉,系天下安危。 仆死不還,領軍事以聽朝命,亦唯子;奮勵士馬,東向雪仆之恥,亦唯子。 」言訖而去。 武俊設備甚嚴,抱真曰:「硃泚、希烈僭竊大位,硃滔攻圍貝州,此輩皆欲陵駕吾屬。 足下既不能自振數賊之上,舍九葉天子而北面臣反虜乎?乃者聖上奉天下罪己之詔,可謂禹、湯之主也。 」因言及播越,持武俊哭,涕泗交下,武俊亦哭,感動左右。 因退臥武俊帳中,酣寢久之。 武俊感其不疑,待之益恭,指心仰天曰:「此身已許公死敵矣。 」遂與結為兄弟而別,約明日合戰,遂擊破硃滔于經城,以功加檢校司空,實封五百戶。 貞元初,朝于京師,居頃之,還鎮。 抱真沉斷多智計,嘗欲招致天下賢俊,聞人之善,必令持貨幣數千里邀致之;至與語無可採者,漸退之。 時天下無事,乃大起台榭,穿池沼以自娛。 晚節又好方士,以冀長生。 有孫季長者,為抱真練金丹,紿抱真曰:「服之當升仙」遂署為賓僚。 數謂參佐曰:「此丹秦皇、漢武皆不能得,唯我遇之,他年朝上清,不復偶公輩矣。 」復夢駕鶴衝天,寤而刻木鶴、衣道士衣以習乘之。 凡服丹二萬丸,腹堅不食,將死,不知人者數日矣。 道士牛洞玄以豬肪谷漆下之,殆盡。 病少間,季長復曰:「垂上仙,何自棄也!」益服三千丸,頃之卒。 初,抱真久疾,好礻幾祥,或令厭勝,為巫祝所惑,請降官爵以禳除之。 是年,凡七上章讓司空,復為檢校左仆射。 貞元十年卒,時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贈太保,賻以布帛米粟有差。 抱真薨之日,其子殿中侍御史緘匿喪不發。 營田副使盧會昌令抱真從甥元仲經潛與緘謀,其明日,將吏會集,仲經詐為抱真令曰:「吾疾甚,不能蒞職,今令緘掌軍事,諸軍善佐之。 」節度副使李說及諸將吏俯首,皆曰:「諾」。 須臾,緘盛服而出,眾皆拜之,緘乃悉府藏頒賞軍士。 盧會昌仍詐為抱真表,請以職事付緘。 翌日,又令諸將連奏請緘領軍。 上已聞真疾病,請見明日。 如此者凡三日,緘乃出造中使,左右皆陳兵,甚嚴備。 中使謂緘曰:「朝廷已知相公薨歿,令以兵務屬延貴,侍禦宜歸發喪行服也。 」緘愕然,出謂諸將曰:「有詔不許緘掌事,諸公意若何?」將吏莫有對者。 緘懼而退,遽以使印及管鑰歸監軍。 是日,乃發喪,畢一哭。 中使召延貴,以口詔令視事,趣遣緘赴東都。 元仲經逃于外,延貴捕得殺之。 既歸罪仲經,盧會昌得不坐。 緘初謀亂,遣裨將陳榮詐以文書告成德節度使王武俊,求假財帛,武俊大怒曰:「吾與汝府公善者,冀恭王命,非同惡也。 今聞已亡,孰詐令其子而不俟朝旨耶?何敢告我,況有求也!」乃囚陳榮而遣使讓緘焉。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也。 本名延貴。 少涉獵書籍,鄉裡間以信義畏慕之,尤好武藝。 大曆中,汝州刺史李深用之為將。 久之,澤潞節度李抱真聞名,厚以財帛招之,累授兵馬使押衙。 建中初,抱真統兵馬與諸將征討河北,其雙岡、水寨營等陣,虔休攻戰居多,擢為步軍都虞候,累加兼御史中丞、大夫,賜實封百戶。 洎抱真卒,裨將元仲經等議立抱真子緘,軍中擾亂,虔休正色言于眾曰:「軍州是天子軍州,將帥闕,合待朝命,何乃云云,妄生異意!」軍中服從其言,由是竟免潰亂。 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為昭義節度觀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後,仍賜名虔休。 號令安撫。 軍州大理。 二歲,遷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澤潞磁邢洺觀察使,尋加檢校工部尚書。 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二。 廢朝三日,贈左仆射,賻以布帛米粟。 虔休性恭勤,儉省節用,管內州倉庾皆積糧儲,可支軍人數歲。 又嘗撰《誕聖樂曲》以進,其表曰: 臣聞于師,夫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音以知聲,審樂以知政,則理道備矣。 清明廣大,終始周旋,與天地同其和,與四時合其序,豈止於鐘鼓管磬雲乎哉!臣伏見開元中天長節著于甲令,每於是日海縣歡娛,稱萬壽之無疆,樂一人之有慶,故能追堯接舜,邁禹逾湯,自周已後,不能議矣。 臣竊以陛下降誕之辰,未有惟新之曲。 雖太和已布于六氣,而大樂未宣于八音,無乃臣子之分,或有所闕。 愚臣不揆頑昧,敢思祖述,每思歌竊抃,忘寢與食久矣。 適遇有知音者,與臣論及樂章,探微賾奧,窮理盡性,臣乃遣造《繼天誕聖樂》一曲。 大抵以宮為調,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為德,知五運之居中也。 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氣而足成一歲也。 每遍一十六拍,象八元、八凱登庸于朝也。 所冀《雲門》、《咸池》,永傳于律呂,空桑、孤竹,合薦于宮懸,不聞沾滯之聲,長作中和之樂。 可使九域之人,頓忘于肉味;四夷之俗,皆播于薰風。 與唐惟休,終古盡善。 臣不勝懇款屏營之至,謹昧死陳獻以聞。 其所造譜,謹同封進。 先時,有太常樂工劉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進,今《中和樂》起此也。 第1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