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博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 景德以後,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維所參定。 嘗預定《七經正義》,修《續通典》、《冊府元龜》。 性寬易,喜慍不見于色,獎借後進,嗜酒善謔,而好為詩。 常曰:「人生觴詠自適,余何營哉?」既沒,家無餘貲。 景祐元年,贈尚書右仆射。 子師錫,虞部員外郎;公謹,太子中舍。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 曾祖言,黎陽令。 祖徹,左拾遺。 父祐,尚書兵部侍郎,以文章顯于漢、周之際,事太祖、太宗為名臣。 嘗諭杜重威使無反漢,拒盧多遜害趙普之謀,以百口明符彥卿無罪,世多稱其陰德。 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 旦幼沉默,好學有文,祐器之曰:「此兒當至公相。 」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知平江縣。 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居多不寧。 旦將至前夕,守吏聞群鬼嘯呼云:「相君至矣,當避去。 」自是遂絶。 就改將作監丞。 趙昌言為轉運使,以威望自任,屬吏屏畏,入旦境,稱其善政,以女妻之。 代還,命監潭州銀場。 何承矩典郡,薦入為著作佐郎,預編《文苑英華》、《詩類》。 遷殿中丞、通判鄭州。 表請天下建常平倉,以塞兼併之路。 徙濠州。 淳化初,王禹偁薦其才任轉運使,驛召至京,旦不樂吏職,獻文。 召試,命直史館。 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誥。 初,祐以宿名久掌書命,旦不十年繼其任,時論美之。 錢若水有人倫鑒,見旦曰:「真宰相器也。 」與之同列,每曰:「王君凌霄聳壑,棟樑之材,貴不可涯,非吾所及。 」李沆以同年生,亦推重為遠大之器。 明年,與蘇易簡同知貢舉,加虞部員外郎、同判吏部流內銓、知考課院。 趙昌言參機務,旦避嫌,引唐獨孤鬱、權德輿故事辭職。 太宗嘉其識體,改禮部郎中、集賢殿修撰。 昌言出知鳳翔,即日以旦知制誥,仍兼修撰、判院事,面賜金紫,擇牯犀帶寵之,又令冠西閣。 至道元年,知理檢院。 二年,進兵部郎中。 真宗即位,拜中書舍人,數月,為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 帝素賢旦,嘗奏事退,目送之曰:「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錢若水罷樞務,得對苑中,訪近臣之可用者,若水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 」帝曰:「此固朕心所屬也。 」咸平三年,又知貢舉,鎖宿旬日,拜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 踰年,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 契丹犯邊,從幸澶州。 雍王元份留守東京,遇暴疾,命旦馳還,權留守事。 旦曰:「願宣寇準,臣有所陳。 」準至,旦奏曰:「十日之間未有捷報,時當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 」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嚴,使人不得傳播。 及駕還,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聞後有騶訶聲,驚視之,乃旦也。 二年,加尚書左丞。 三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兩朝國史》。 契丹既受盟,寇準以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 王欽若忌準,欲傾之,從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諸侯猶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 」帝愀然曰:「為之奈何?」欽若度帝厭兵,即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滌恥。 」帝曰:「河朔生靈始免兵革,朕安能為此?可思其次。 」欽若曰:「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絶倫之事,然後可爾。 」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 」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憚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得以聖意喻之,宜無不可。 」乘間為旦言,旦黽勉而從。 帝猶尤豫,莫與籌之者。 會幸秘閣,驟問杜鎬曰:「古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測其旨,漫應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爾。 」帝由此意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 」既歸發之,皆珠也。 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 大中祥符初,為天書儀仗使,從封泰山,為大禮使,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 受詔撰《封祀壇頌》,加兵部尚書。 四年,祀汾陰,又為大禮使,遷右仆射、昭文館大學士。 仍撰《祠壇頌》,將復進秩,懇辭得免,止加功臣。 俄兼門下侍郎、玉清昭應宮使。 五年,為玉清奉聖像大禮使。 景靈宮建,又為朝修使。 七年,刻天書,兼刻玉使,選禦廄三馬賜之。 玉清昭應宮成,拜司空。 京師賜酺,旦以慘恤不赴會,帝賜詩導意焉。 《國史》成,遷司空。 旦為天書使,每有大禮,輒奉天書以行,恆邑邑不樂。 凡柄用十八年,為相僅一紀。 會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邊兵罷不用,真宗以無事治天下。 旦謂祖宗之法具在,務行故事,慎所變改。 帝久益信之,言無不聽,凡大臣有所請,必曰:「王旦以為如何?」旦與人寡言笑,默坐終日,及奏事,群臣異同,旦徐一言以定。 歸家,或不去冠帶,入靜室獨坐,家人莫敢見之。 旦弟以問趙安仁,安仁曰:「方議事,公不欲行而未決,此必憂朝廷矣。 」 帝嘗示二府《喜雨詩》,旦袖歸曰:「上詩有一字誤寫,莫進入改卻否?」王欽若曰:「此亦無害。 」而密奏之。 帝慍,謂旦曰:「昨日詩有誤字,何不來奏?」旦曰:「臣得詩未暇再閲,有失上陳。 」惶懼再拜謝,諸臣皆拜,獨樞密馬知節不拜,具以實奏,且曰:「王旦略不辨,真宰相器也。 」帝顧旦而笑焉。 天下大蝗,使人于野得死蝗,帝以示大臣。 明日,執政遂袖死蝗進曰:「蝗實死矣,請示于朝,率百官賀。 」旦獨不可。 後數日,方奏事,飛蝗蔽天,帝顧旦曰:「使百官方賀,而蝗如此,豈不為天下笑耶?」 宮禁火災,旦馳入。 帝曰:「兩朝所積,朕不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 」旦對曰:「陛下富有天下,財帛不足憂,所慮者政令賞罰之不當。 臣備位宰府,天災如此,臣當罷免。 」繼上表待罪,帝乃降詔罪己,許中外封事言得失。 後有言榮王宮火所延,非天災,請置獄劾,當坐死者百餘人。 旦獨請曰:「始火時,陛下已罪己詔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 今反歸咎於人,何以示信?且火雖有跡,寧知非天譴耶?」當坐者皆免。 日者上書言宮禁事,坐誅。 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往還占問吉凶之說。 帝怒,欲付御史問狀。 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語不及朝廷,不足罪。 」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嘗所占問之書進曰:「臣少賤時,不免為此。 必以為罪,願並臣付獄。 」真宗曰:「此事已發,何可免?」旦曰:「臣為宰相執國法,豈可自為之,幸于不發而以罪人。 」帝意解。 旦至中書,悉焚所得書。 既而復悔,馳取之,而已焚之矣。 由是皆免。 仁宗為皇太子,太子諭德見旦,稱太子學書有法。 旦曰:「諭德之職,止於是耶?」張士遜又稱太子書,旦曰:「太子不在應舉,選學士不在學書。 第2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