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初,加吏部尚書,又為應天院奉安太祖聖容禮儀使。 進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監修國史。 是日,翰林學士李宗諤當對,帝曰:「朕自即位,未嘗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應甚喜。 」又曰:「敏中今日賀客必多,卿往觀之,勿言朕意也。 」宗諤既至,敏中謝客,門闌寂然。 宗諤與其親徑入,徐賀曰:「今日聞降麻,士大夫莫不歡慰相慶。 」敏中但唯唯。 又曰:「自上即位,未嘗除端揆,非勛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 」敏中復唯唯。 又歷陳前世為仆射者勛德禮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無一言。 既退,使人問庖中,今日有親賓飲宴否,亦無一人。 明日,具以所見對。 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職。 」徙玉清昭應宮使。 以年老,累請致政,優詔不許。 三年重陽,宴苑中,暮歸中風眩,郊祀不任陪從。 進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奉表懇讓,又表求解,皆不許。 明年三月卒,年七十二。 帝親臨,哭之慟,廢朝三日,贈太尉、中書令,謚文簡。 五子、諸婿並遷官,親校又官數人。 敏中姿表瑰碩,有儀矩,性端厚豈弟,多智,曉民政,善處繁劇,慎于采拔。 居大任三十年,時以重德目之,為人主所優禮,故雖衰疾,終不得謝。 及追命制入,帝特批曰:「敏中淳謹溫良,宜益此意。 」其恩顧如此。 有文集十五卷。 子傳正,國子博士;傳式,龍圖閣直學士;傳亮,駕部員外郎;傳師,殿中丞;傳范,娶南陽郡王惟吉女安福縣主,為密州觀察使,謚惠節。 傳亮子經,定國軍留後,謚康懿。 經女即欽聖憲肅皇后也,以後族贈敏中燕王、傳亮周王、經吳王。 敏中余孫繹、絳,並官太子中書。 論曰:宋至真宗之世,號為盛治,而得人亦多。 李沆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詔以格人主之私,請遷靈州之民以奪西夏之謀,無愧宰相之任矣。 沆嘗謂王旦,邊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而聲色、土木、神仙祠禱之事將作,後王欽若、丁謂之徒果售其佞。 又告真宗不可用新進喜事之人,中外所陳利害皆報罷之,後神宗信用安石變更之言,馴至棼擾。 世稱沆為「聖相」,其言雖過,誠有先知者乎!王旦當國最久,事至不膠,有謗不校,薦賢而不市恩,救罪輒宥而不費辭。 澶淵之役,請于真宗曰:「十日不捷,何以處之?」真宗答之曰:「立太子。 」契丹逾歲給而借幣,西夏告民饑而假糧,皆一語定之,偉哉宰相才也。 惟受王欽若之說,以遂天書之妄,斯則不及李沆爾。 向敏中恥受臓物之賜以遠其污,預避市舶之嫌以全其廉,堅拒皇甫侃之書以免其累,拜罷之際,喜慍不形,亦可謂有宰相之風焉。 列傳第四十二 ○王欽若林特附丁謂夏竦子安期 王欽若,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人。 父仲華,侍祖鬱官鄂州。 會。 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 欽若早孤,鬱愛之。 太宗伐太原時,欽若才十八,作《平晉賦論》獻行在。 鬱為濠州判官,將死,告家人曰:「吾歷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後必有興者,其在吾孫乎!」 欽若擢進士甲科,為亳州防禦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監廬州稅。 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 時毋賓古為度支判官,嘗言曰:「天下逋負,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幾不能勝矣。 仆將啟蠲之。 」欽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數,翌日上之。 真宗大驚曰:「先帝顧不知邪?」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爾。 」即日放逋負一千餘萬,釋繫囚三千餘人。 帝益器重欽若,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召為翰林學士。 蜀寇王均始平,為西川安撫使。 所至問繫囚,自死罪以下第降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 還,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給事中。 河陰民常德方訟臨津縣尉任懿賂欽若得中第,事下御史台劾治。 初,欽若咸平中嘗知貢舉,懿舉諸科,寓僧仁雅舍。 仁雅識僧惠秦者與欽若厚,懿與惠秦約,以銀三百五十兩賂欽若,書其數于紙,令惠秦持去。 會欽若已入院,屬欽若客納所書於欽若妻李氏,惠秦減所書銀百兩,欲自取之。 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于臂,並以所約銀告欽若。 懿再入試第五場,睿復持湯飲至貢院,欽若密令奴索取銀,懿未即與而登科去。 仁雅馳書河陰,始歸之。 德方得其書,以告御史中丞趙昌言,昌言以聞。 既捕祁睿等,亦請逮欽若屬吏。 祁睿本亳小吏,雖從欽若久,而名猶隷亳州。 欽若乃言:「向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門。 」帝方顧欽若厚,命邢昺、閻承翰等於太常寺別鞫之。 懿更雲妻兄張駕識知舉官洪湛,嘗俱造湛門。 始但以銀屬二僧,不知達主司為誰。 昺等遂誣湛受懿銀,湛適使陝西還,而獄已具。 時駕且死,睿又悉遁去,欽若因得固執祁睿休役後始傭于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識惠秦,故皆無證驗。 湛坐削藉、流儋州,而欽若遂免。 方湛代王旦入知貢舉,懿已試第三場,及官收湛臓,家無有也,乃以湛假梁顥白金器輸官,湛遂死貶所。 人知其冤,而欽若恃勢,人莫敢言者。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將幸澶淵。 欽若自請北行,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使,真宗親宴以遣之。 素與寇準不協,及還,累表願解政事,罷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尋判尚書都省,修《冊府元龜》,或褒贊所及,欽若自名表首以謝,即繆誤有所譴問,戒書吏但云楊億以下,其所為多此類也。 歲中,改兵部,升大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 初,欽若罷,為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準定其班在翰林學士下。 欽若訴于帝,復加「大」字,班承旨上。 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為封禪經度制置使兼判兗州,為天書儀衛副使。 先是,真宗嘗夢神人言「賜天書於泰山」,即密諭欽若。 欽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見黃素曳草上,有字不能識,皇城吏王居正見其上有禦名,以告。 欽若既得之,具威儀奉導至社首,跪授中使,馳奉以進。 真宗至含芳園奉迎,出所上《天書再降祥瑞圖》示百僚。 欽若又言至岳下兩夢神人,願增建廟庭。 及至威雄將軍廟,其神像如夢中所見,因請構亭廟中。 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命作《社首頌》,遷戶部尚書。 從祀汾陰,復為天書儀衛副使,遷吏部尚書。 明年,為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初,學士晁迥草制,誤削去官,有詔仍帶吏部尚書。 聖祖降,加檢校太尉。 欽若居第在太廟後壖,自言出入訶導不自安,因易賜官第于安定坊。 七年,為同天書刻玉使。 馬知節同在樞密,素惡欽若,議論不相下。 會瀘州都巡檢王懷信等上平蠻功,欽若久不決,知節因面詆其短,爭于帝前。 及趣論賞,欽若遂擅除懷信等官,坐是,罷樞密使,奉朝請。 改刻玉副使、知通進銀台司。 復拜樞密使、同平章事。 上玉皇尊號,遷尚書右仆射、判禮儀院,為會靈觀使。 有龜蛇見拱聖營,因其地建詳源觀,命欽若總領之。 尋拜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明年,為景靈使,閲《道藏》,得趙氏神仙事蹟四十人,繪于廊廡。 又明年,商州捕得道士譙文易,畜禁書,能以術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嘗出入欽若家,得欽若所遺詩。 帝以問欽若,謝不省,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第2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