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淨州天山。 有錫裡吉思者,于祖常為高祖,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以節死贈恆州刺史,子孫因其官,以馬為氏。 曾祖月合乃,從世祖征宋,留汴,掌饋餉,累官禮部尚書。 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家于光州。 祖常七歲知學,得錢即以市書。 十歲時,見燭欹燒屋,解衣沃水以滅火,咸嗟異之。 既長,益篤于學。 蜀儒張摐道儀真,往受業其門,質以疑義數十,摐甚器之。 延祐初,科舉法行,鄉貢、會試皆中第一,廷試為第二人。 授應奉翰林文字。 拜監察御史。 是時仁宗在禦已久,猶居東宮,飲酒常過度。 祖常上書請「禦正衙,立朝儀,御史執簡,太史執筆,則雖有懷奸利己乞官求賞者,不敢出諸口。 天子承天地祖宗之重,當極調攝,至于酒醴,近侍進禦,當思一獻百拜之義。 」英宗為皇太子,又上書請慎簡師傅。 於是奸臣鐵木迭兒為丞相,威權自恣。 祖常知其盜觀國史,率同列劾奏其十罪,仁宗震怒,黜罷之。 秦州山移,祖常言:「山不動之物,今而動焉,由在野有當用不用之賢,在官有當言不言之佞,故致然爾。 」疏聞,大臣皆家居待罪。 祖常薦賢拔滯,知無不言。 俄改宣政院經歷,月餘辭歸,起為社稷署令。 亡何,奸臣復相,左遷開平縣尹,因欲中傷之,遂退居光州。 久之,奸臣既死,乃除翰林待制。 泰定建儲,擢典寶少監、太子左贊善。 尋兼翰林直學士,除禮部尚書。 丁祖母憂,起為右贊善,復除禮部尚書,尋辭歸。 天歷元年,召為燕王內尉,仍入禮部,兩知貢舉,一為讀卷官,時稱得人。 升參議中書省事,參定親郊禮儀,充讀冊祝官,拜治書侍御史,歷徽政副使,遷江南行台中丞。 元統元年,召議新政,賜白金二百兩、鈔萬貫。 又歷同知徽政院事,遂拜御史中丞。 帝以其有疾,詔特免朝禮,光祿日給上尊。 祖常持憲務存大體。 西台御史劾其僚禁酤時面有酒容,以苛細黜之。 山東廉訪司言孔氏訟事,以事關名教不行,按者亦引去。 除樞密副使,頃之,辭職歸光州。 復除江南行台中丞,又遷陝西行台中丞,皆以疾不赴。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贈攄忠宣憲協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護軍、魏郡公,謚文貞。 祖常立朝既久,多所建明。 嘗議:今國族及諸部既誦聖賢之書,當知尊諸母以厚彞倫。 又議:將家子弟驕脆,有孤任使,而庶民有輓強蹶張老死草野者,當建武學、武舉,儲材以備非常。 時雖弗用,識者韙之。 祖常工于文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 尤致力於詩,圓密清麗,大篇短章無不可傳者。 有文集行于世。 嘗預修《英宗實錄》,又譯潤《皇圖大訓》、《承華事略》,又編集《列後金鑒》、《千秋記略》以進,受賜優渥。 文宗嘗駐蹕龍虎台,祖常應制賦詩,尤被歎賞,謂中原碩儒唯祖常雲。 ○ 巙巙巙巙字子山,康裡氏。 父不忽木,自有傳。 祖燕真,事世祖,從征有功。 巙巙幼肄業國學,博通群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諸許衡及父兄家傳。 長襲宿衛,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 其遇事英發,掀髯論辨,法家拂士不能過之。 始授承直郎、集賢待制,遷兵部郎中,轉秘書監丞。 奉命往核泉舶,芥視珠犀,不少留目。 改同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監察御史,升河東廉訪副使。 未上,遷秘書太監,升侍儀使。 尋擢中書右司郎中,遷集賢直學士,轉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 拜禮部尚書,監群玉內司。 巙巙正色率下。 國製,大樂諸坊咸隷本部,遇公燕,眾伎畢陳。 巙巙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 遷領會同館事尚書,監群玉內司如故。 尋兼經筵官,復除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 未行,留為奎章閣學士院承製學士,仍兼經筵官。 升侍書學士、同知經筵事,復升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知經筵事。 除浙西廉訪使,復留為大學士、知經筵事。 尋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提調宣文閣崇文監。 先是,文宗勵精圖治,巙巙嘗以聖賢格言講誦帝側,裨益良多。 順帝即位之後,翦除權奸,思更治化。 巙巙侍經筵,日勸帝務學,帝輒就之習授,欲寵以師禮,巙巙力辭不可。 凡《四書》、《六經》所載治道,為帝繹而言,必使辭達感動帝衷敷暢旨意而後已。 若柳宗元《梓人傳》、張商英《七臣論》,尤喜誦說。 嘗于經筵力陳商英所言七臣之狀,左右錯愕,有嫉之之色,然素知其賢,不復肆慍。 帝暇日欲觀古名畫,巙巙即取郭忠恕《比干圖》以進,因言商王受不聽忠臣之諫,遂亡其國。 帝一日覽宋徽宗畫稱善,巙巙進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 帝問何謂一事。 對曰:「獨不能為君爾。 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 人君貴能為君,它非所尚也。 」或遇天變民災,必憂見于色,乘間則進言于帝曰:「天心仁,愛人君,故以變示儆。 譬如慈父于子,愛則教之戒之。 子能起敬起孝,則父怒必釋。 人君側身修行,則天意必回。 」帝察其真誠,虛己以聽。 特賜只孫燕服九襲及玉帶楮幣,以旌其言。 巙巙嘗謂人曰:「天下事在宰相當言,宰相不得言則台諫言之,台諫不敢言則經筵言之。 備位經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願足矣。 」故于時政得失有當匡救者,未嘗緘默。 大臣議罷先朝所置奎章閣學士院及藝文監諸屬官。 巙巙進曰:「民有千金之產,猶設家塾,延館客,豈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學房乃不能容耶?」帝聞而深然之。 即日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存設如初,就命巙巙董治。 又請置檢討等職十六員以備進講。 帝皆俞允。 時科舉既輟,巙巙從容為帝言:「古昔取人材以濟世用,必由科舉,何可廢也。 」帝采其論,尋複舊制。 一日,進讀司馬光《資治通鑒》,因言國家當及斯時修遼、金、宋三史,歲久恐致闕逸。 後置纂修,實由巙巙發其端。 又請行鄉飲酒于國學,使民知遜悌,及請褒贈唐劉蕡、宋邵雍以旌道德正直。 帝從其請,為之下詔。 巙巙以重望居高位,而雅愛儒士,甚于饑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于其門。 達官有怙勢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愛之。 」巙巙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學于贊善王恂。 今秘書所藏裕宗仿書,當時御筆于學生之下親署禦名習書謹呈,其敬慎若此。 世祖嘗暮召我先人坐寢榻下,陳說《四書》及古史治亂,至丙夜不寐。 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從許仲平學,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 ’今汝言不愛儒,寧不念聖祖神宗篤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從之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倫鹹得,國家咸治;違之則人倫咸失,家國咸亂。 汝欲亂而家,吾弗能禦,汝慎勿以斯言亂我國也。 儒者或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然腹中貯儲有過人者,何可易視也。 」達官色慚。 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明年,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 時中書平章闕員,近臣欲有所薦用,以言覘帝意。 帝曰:「平章已有其人,今行半途矣。 」近臣知帝意在巙巙,不復薦人。 至京七日,感熱疾卒,實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 家貧,幾無以為斂。 帝聞,為震悼,賜賻銀五錠。 其所負官中營運錢,台臣奏以罰布為之代償。 巙巙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 謚文忠。 第1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