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281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281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281頁

朗讀:

重慶府: 沖,繁,難。川東道治所。明,府 順治初,因明制,領州三,縣十七。康熙元年,省銅梁、安居入合州,省璧山入永川,省武隆入涪州。八年,省定遠入合州。六十年,復置銅梁,以安居併入。雍正六年,復置大足、璧山、定遠三縣。十三年,升忠州為直隷州,酆都、墊江屬之。析黔江、彭水二縣置黔彭直隷。乾隆元年,改隷酉陽直隷州。二十九年,以巴縣江北鎮置江北。西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廣五百六十里,袤五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九度四十二分。京師偏西九度四十八分。領一,州二,縣十一。巴 沖,繁,難。倚。城內巴山,縣以此名。東:塗山。又北:太華。西:踰越、縉雲。南:霖峰。縣東有明月峽者,大江逕此。大江自江津入,逕城東南,又東北入江北。嘉陵江即涪江,自合州入,南流至城東,與大江合。東:丹溪自綦江入,交龍溪自長壽入,俱入大江。巡司一,駐木洞鎮。西:佛圖關。驛二:朝天、白市。 江津 沖,繁,難。府南百二十里。南:鼎山。東:雲篆、珞黃。東:華蓋、女仙。東南:固城山。大江自合江入,東北流,逕縣西、北、東三面,亦名九字水,又東北入巴縣。南江即古僰溪,自綦江入,逕城東,又北入大江。筍溪源出南綦盤山,北流注南江。砦溪、樂城溪俱入大江。南:崖門關。一驛:茅壩。 長壽 沖。府東北百五十里。東:長壽山,縣以此名。北:銅鼓。西:牛心。東北:羅紋山。大江自江北入,逕城東入涪州。龍溪一名溶溪,即古容溪,自墊江入,南流入大江。海棠溪合桃花溪自鄰水入,逕城東北,一名梅溪,西南流入巴縣。一驛:龍溪。 永川 沖。府西北百八十里。西:英山。北:銅鼓。南:瀘龍。西北:溪山。侯溪上流曰車對河,西南流,至城南,會西來一水,南流為株溶溪,又南入大江。松子溉源出龍洞山,亦東入大江。一驛:東皋。榮昌沖。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東:葛仙。南:寶蓋。北:駐蹕。東南:慶雲山。長橋河自大足入,逕城西思濟橋,為思濟河。西南流,至清江灘入瀘州。大鹿溪源出南山,南流,折東南入合江。一驛:峰高。 綦江 簡。府南三百里。西:扶歡。東:石筍。北:牛崗。南:祝融、蘿綠二山。僰溪亦名夜郎溪,自貴州桐梓來入,名綦江,逕城東,又西北流入江津。至南江口注大江。東骨溪、北金沙溪、西奉恩溪,併入綦江。南三舍溪、捍水二關。 南川 難。府東南二百五十里。東:九盤山、馬嘴山。西:永隆。南:方竹箐山,白水出,逕城南鎮江橋,名鎮江橋溪,屈流至城北水東橋,為大溪河,入涪州。四十八渡水源出馬嘴山,與流金水俱至水東橋合白水。水從溪源出水從山,西流入綦江,合南江,即南江別源也。南馬頭、北冷水二關。 合州 沖,繁,難。府北二百里。北:瑞應。西:牟山。南:銅梁。東:釣魚山。東北:書檯山。渠江即宕渠水,自廣安入,涪江自遂寧入,俱合嘉陵江。嘉陵江自定遠入,東北合渠江曰嘉渠口,又東南合涪江曰三江口,又南入江。北:跳石溪自銅梁入,東北流入涪江。二驛:劉家場、溫場。 涪州 沖,繁,難。府東少北三百五十里。東:龜山。西:五花、玉璧。北:鐵櫃、北岩。東南:武龍山。大江自長壽入,逕城北會涪陵江。涪陵江即古延江,自彭水入,北合大江。大溪河自南川入,東北流,逕州東南入涪陵江。巡司一,駐武隆鎮。一驛:涪陵。 銅梁 繁。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康熙元年併入合州。六十年復置。西:六瀛。東:新開山。南:雙山。西北有小銅梁山,縣以此名。涪江自遂寧入,逕城東北,又東南流入合州。安居溪一名關箭溪,又名瓊江,自遂寧入,逕城南,折東北流入涪江。馬灘河一名赤水溪,源出六瀛山,南流入大足,合沙溪河,入縣城。合巴川河,東南流,繞縣境如「巴」字,亦入城。與赤水溪合流,出城東流,合小安溪,東北入合州。有安居鎮巡司。 大足 繁。府西三百十里。康熙元年省入榮昌。雍正六年復置。南:鷄棲。東:三華。西:龍。東南:玉城山。長橋河上流即嶽陽溪,自安嶽入,逕城西,又西南入榮昌。小安溪一名單石溪,東北流入永川。赤水溪自銅梁入,東北流,合沙河溪,仍入銅梁。東米糧、北化龍二關。 壁山 沖。府西少北百里。康熙元年省入永川。雍正六年復置。南:龍璫。北:縉雲。西南:垂壁。東南:王來山、來鳳。油溪二源,出湯口峽,一為來鳳橋溪,南流,一為馬坊橋溪,東南流,俱至鬥牛石,合流入江津,注大江。有雙溪鎮。一驛:來鳳。 定遠 沖。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康熙八年併入合州。雍正六年復置。東:武勝山。北:焦石山。嘉陵江自南充入,環縣境北、東、南三面,南流入合州。花石溪源出嶽池,西南流,鹽灘溪源出蓬溪,東南流,俱入嘉陵江。 江北 簡。府北一里。明為巴縣之江北鎮。乾隆十九年設。東:臥龍山。北:大華■D7山。東北:石城山。大江自巴入,逕東南,又東入長壽。涪江自合州入,逕南,又東南,與巴縣分水入大江。東:銅鑼峽關,為水路門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