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48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48頁 / 共161頁。

第二天清早,二十多人滿僱了牲口,向戒壇而去,頗有浩浩蕩蕩之勢。我的是一匹騾子,據說穩得多。這是第一回

,高高興興騎上去。這一路要翻羅喉嶺。


  

只是土山,可是道兒窄,又曲折;雖不高,老那麼凸凸凹凹的。許多處只容得一匹牲口過去。平心說,是險點兒。想起古來用兵,從間道襲敵人,許也是這種光景罷。

戒壇在半山上,山門是向東的。一進去就覺得平曠;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磚欄,下邊是一片平原,平原盡處才是山,與眾山屏蔽的潭柘氣象便不同。進二門,更覺得空闊疏朗,仰看正殿前的平台,彷彿汪洋千頃。這平台東西很長,是戒壇最勝處,眼界最寬,教人想起「振衣千仞岡」的詩句。

三株名松都在這裡。「臥龍松」與「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勢,身軀奇偉,鱗甲蒼然,有飛動之意。「九龍松」老乾槎,如張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當更有可看。

此地最宜低迴流連,不是匆匆一覽所可領略。潭柘以層折勝,戒壇以開朗勝;但潭柘似乎更幽靜些。戒壇的和尚,春風滿面,卻遠勝於潭柘的;我們之中頗有悔不該住潭柘的。戒壇後山上也有個觀音洞。

洞寬大而深,大家點了火把嚷嚷閙閙地下去;半裡光景的洞滿是油煙,滿是聲音。油裡有石虎,石龜,上天梯,海眼等等,無非是湊湊人的熱閙而已。

還是騎騾子。回到長辛店的時候,兩條腿几乎不是我的了。

19343月 ·135·   雲岡鄭振鐸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作家、學者、翻譯家。著有散文集《海燕》,短篇小說集《桂公塘》,學術論著《中國文學史》,譯作《飛鳥集》等。

雲岡石窟的莊嚴偉大,最我們所不能想像得出的。必須到了那個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夠給你以一個大略的美麗的輪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細的去欣賞。豬八戒吃人參果似的一口吞下去永遠的不會得到雲岡的真相。

雲岡決不會在你一次兩次的過訪之時,便會把整個的面目對你顯示出來的。每一個石窟,每一尊石像,每一個頭部,每一個姿態,甚至每一條衣襞,每一部的火輪或圖飾,都值得你仔細的流連觀賞,仔細的遠觀近察,仔細的分析研究。七十尺,六十尺的大佛,固然給你以弘偉的感覺,即小至一尺二尺,二寸三寸的人物,也並不給你以邈小不足觀的缺憾。全部分的結構,固然可稱是最大的一個雕刻的博物院,即就一洞,一方,一隅的氣分而研究之,也足以得着溫膩柔和,慈祥秀麗之感。

他們各有一個完整的佈局。合之固極繁賾富麗。分之亦能自成一個局面。

假若你能夠瞭解,讚美希臘的雕刻,欣賞雅典處女廟的「浮雕」,假若你會在Venusde Melo像下,流連徘徊,不忍即去,看兩次,三次,數十次而還不知滿足者,我知道你一定能夠在雲岡徘徊個十天八天一月二月的。

見到了雲岡,你就覺得對於下華嚴寺的那些美麗的塑像的讚歎,是少見多怪。到過雲岡,再去看那些塑像,便會有些不足之感——雖然並不會以他們為變得醜陋。

說來不信,雲岡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遺物呢;有一部分還完好如新,雖然有一部分已被風和水所侵蝕而失去原形,還有一部分是被斫下去盜賣了。

那末被自然力或奸人們所破壞的完整部分,還夠得你讚歎欣賞的,且仍還使你有應接不暇之概。入了一個佛洞,你便有如走入寶山,如走到山陰,珍異之多,山川之秀,竟使你不知先拾那件好,先看那一方面好。

曾走入一個大些的佛洞,剛在那裡仔細的看大佛的坐姿和麵相,忽然有一個聲音叫道:

「你看,那高壁上的侍佛是如何的美!」

剛剛回過頭去,又有一個聲音在叫道:

「那門柱上的金剛,有五個頭的如何的顯得力和威!還有那無名的鳥,軀體是這樣的顯得有勁!」

「快看,這邊的小佛是那末恬美,座前的一匹馬,沒有頭的,一雙前腿脆在地上,那姿態是不曾在任何畫上和雕刻上見到呢。」


  

「啊,啊,一個奇蹟,那高高的壁上的一個女像,手執了水瓶的,還不活像是阿述利亞風的浮雕麼?那扁圓的臉部簡直是阿述帝國的浮雕的重現。」

這樣的此贊彼嘆,我怎樣能應付得來呢!趙君執着攝影機更是忙碌不堪。

但貪婪的眼和貪婪的心是一點不知倦的;看了一處,還要再看一處,看了一次,還要再看一次。

雲岡石窟的開始雕刻,在公元453魏興安二年。那時,對於佛教的大迫害方纔除去,主張滅佛法的崔浩已被族誅。僧侶們又紛紛的在北朝主者的保護下活動着。這一年有高僧曇曜,來到這武州山的地方,開始掘洞雕像。

曜所開的窟洞,只有五所。後來成了風氣,便陸續的擴大地域,增多窟洞。佛像也愈雕愈多,愈雕愈細緻。

《魏書·釋老志》云:「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師,皆云備歷西域諸國。見佛影跡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餘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

又沙勒湖沙門赴京師致佛鉢及畫像跡。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興安二年,公元453,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又云:「皇興中,又構三級石佛圖,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高十丈,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