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71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71頁 / 共161頁。

這人似乎不知道特貨過境每次皆三百擔五百擔,公路上一天不過十幾輛汽車來回,若非特貨再加以精製,每天能運輸特貨多少?關於特貨的精製,在各省嚴厲禁菸宣傳中,平民誰還有膽量來作這種非法勾當。假若在桃源縣某種鋪子裡,居然有人能夠設法購買一點黃包粉末藥物,仔細問問也就會弄明白那貨物的來源,且明白出產地並不是桃源縣城,運輸出口時或用輪船直往漢口,卻不需借公路汽車轉運長沙。

真可稱為桃源名產的,是家鷄同鷄卵,街頭巷尾無處不可以發現這種冠赤如火龐大莊嚴的生物。凡過路人初見這地方鷄卵,必以為是鴨卵或鵝卵。其次,桃源有一種小划子,輕捷,穩當,乾淨,在沅河中可稱首屈一指。一個外省旅行省,若想到湘西的永綏,乾城,鳳凰,研究湘邊苗族的分佈狀況。


  

或想從湘西往四川的酉陽,秀山,調查桐油的生產,往貴州的銅仁,調查硃砂水銀的生產,往玉屏調查竹科種類,注意造簫製紙的工業,皆可在桃源縣魁星閣下邊,僱妥那麼只小船,沿沅河溯流而上,直達目的地,到目的地時取行李上岸落店,毫無任何困難。

一隻桃源小划子上照例要個舵手,管理後梢,調動船隻左右。張掛風帆,鬆緊帆索,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風。放纜拉船,量渡河面寬窄與河流水勢,伸縮竹纜。另外還要個攔頭人,上灘下灘時看水認容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頭,惡浪,與流,出事後點篙子需要準確,穩重。

這種人還要有膽量,有氣力,有經驗。張帆落帆皆得很敏捷的拉桅下繩索。走風船行如箭時,便蹲坐在船頭打吆喝呼嘯,嘲笑同行落後的船隻。自己船隻落後被人嘲罵時,還得回罵;人家唱歌也得用歌聲作答。

兩船相碰說理時,不讓別人占便宜。動手打架時,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隻扌肯入急流亂石中,不問冬夏,皆得敏捷而勇敢的脫光衣褲,向急流中跳去,在水裡盡肩背之力使船隻離開險境。掌舵的有事不能盡職,就從船頂爬過船尾去,作個臨時舵手。

船上若有小水手,還應事事照料小水手,指點小水手。更有一份不可推卻的職務,便是在一切過失上,應與掌舵的各據小船一頭,相互辱宗罵祖,繼續使船前進。小船除此兩人以外,尚需要個小水手居于雜務地位,淘米,燒飯,切菜,洗碗,無事不作。行船時應蕩槳就幫同蕩槳,應點篙就幫同持篙。

這種水手大都在學習期間,應處處留心,取得經驗同本領。除了學習看水,看風,記石頭,使用篙槳以外,也學習挨打挨罵。盡各種古怪希奇字眼兒成天在耳邊響着,好好的保留在記憶裡,將來長大時再用它來辱罵旁人。上行無風吹,一個人還得負了纖板,曳着一段竹纜,在荒涼河岸小路上拉船前進。

小船停泊碼頭邊時,又得規規矩矩守船。關於他們經濟情勢,舵手多為船家長年僱工,平均算來合八分到一角錢一天。攔頭工有長年僱定的,人若年富力強多經驗,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若只是短期包來回,上行平均每天可得一毛或一毛五分錢,下行則盡義務吃白飯而已,至于小水手,學習期限看年齡同本事來,學習期間有些人每天可得兩分錢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載吃白飯,一個不小心,閃不知被自己手中竹篙彈入亂石激流中,泅水技術又不在行,淹死了,船主方面寫得有字據,生死家長不能過問,掌舵的把死者剩餘的衣服交給親長,說明白落水情形後,燒幾百錢紙手續便清楚了。

一隻桃源小划子,有了這樣三個水手,再加上一個需要趕路,有耐心,不嫌孤獨,能花個二十三十的乘客,這船便在一條清明透澈的沅水上下游移動起來了。在這條河裡在這種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見于記載的一人,應當是那瘋瘋顛顛的楚逐臣屈原。在他自己的文章裡,他就說道:「朝發汪渚,夕宿辰陽。」若果他那文章還值得稱引,我們尚可以就「沅有芷兮澧有蘭」與「乘舟令上沅」這些話,估想他當年或許就坐了這種小船,溯流而上,到過出產香草香花的沅州。


  
沅州上游不遠有個白燕溪,小溪谷裡生芷草,到如今還隨處可見。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罅隙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下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花葉形體較建蘭柔和,香味較建蘭淡遠。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走,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隨意伸手摘花,頃刻就成一束。

若崖石過高,還可以用竹篙將花打下,盡它墮入清溪洄流裡,再用手去溪裡把花撈起。除了蘭芷以外,還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邊崖下繁殖。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種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聖境!若沒有這種地方,屈原便再瘋一點,據我想來他文章未必就能寫得那麼美麗。

什麼人看了我這個記載,若神往于香草香花的沅州,居然從桃源包了小船,過沅州去,希望實地研究解決《楚辭》上幾個草木問題。到了沅州南門城邊,也許無意中會一眼瞥見城門上有一片觸目黑色。因好奇想明白它,一時可無從向誰去詢問。他所見到的只是一片新的血跡,並非古蹟。

大約在清黨前後,有個晃州姓唐的青年,北京農科大學畢業生,用黨務特派員資格,率領了兩萬以上四鄉農民,肩持各種農具,上城請願。守城兵先已得到長官命令,不許請願群眾進城。於是兩方面自然而然發生了衝突。一面是旗幟,木棒,呼喊與憤怒,一面是一尊機關槍同四枝步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