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89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89頁 / 共161頁。

對遊客的警告,在方式上也可能發揮藝術性。陪我們參觀的同志提到一位游雙龍洞的藝術家,說他的肚子胖得像一隻大鼓,出洞離船上岸時才覺察到中山裝少了兩個扣子。這一趣聞使我相信,倘若導遊者適當改造這一趣聞,當作有幽默感的警告詞來使用,不只可能避免導遊詞的包辦性,它還可能豐富旅遊者的精神生活,也是導遊人在進一步創造着作為富於創造性的導遊人自己。

步虛游


  

昨天1026,又是個微雨天,我對「十月夏曆小陽春」的俗話的信念,像前幾天那樣受到了多變的氣象的嘲弄。今天,我們和昨天遊覽永康的方岩一樣,又冒着細雨遊覽了縉雲的仙都。行動很不從容,頗有點跑車觀景的意味。

臥車出縉雲市區向東北行馳,很快進入稱為好溪那被綠色包圍的地帶。儘管還沒有到達天都風景區,一路上那青山綠水的景色已顯得特別有趣,這種前奏般的景色,調動了我觀賞仙都景區重點景色的期待,頗有所謂先睹為快的激動。

在天都招待所裡,看到牆上那許多的風景照片,預感幾個小時的觀賞計劃定不夠用。好事難全,能看多少就看多少,所以情緒一直很好。但是,當我聽說其中的步虛山可能要更換新名,卻沒有從尚未經歷到的實際出發,只憑自己那間接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不讚成更換山名的設想。我的理由未必充足,只不過覺得,包括仙都這樣的命名,其實都帶虛構性。

即使「虛」字與道家以無為有的哲學觀點相關,既然步虛山這個名目已經是流行,而且不見得因此有礙於引起遊人的新感受,對遊人新的審美理想並無不可排除的干擾。何況,襲用舊名未必就是態度保守。人們對自然美的感受不能沒有差別,多麼中肯的命名都不能不帶主觀性。主觀性的感受不能沒有矛盾性;倘若命名太實而缺乏虛靈性,反而會與遊人各自不同的審美感受相對立。

那就不只覺得某些命名單調和平庸,而且因為它反而削弱了景色自身的豐富性,也就更加覺得這種命名乏味。

中午當然沒有睡睡午覺的時間,吃完主人菜餚過于豐富的午餐,就冒雨乘車向最重要的風景點——鼎湖峰方向進發。所謂鼎湖峰,是東靠步虛山的一根「高約200丈」的孤立着的大石砫。人們從它的動勢着眼,稱之為石筍,而且這個峰名更流行。鼎湖峰這一名稱,據說是與晉代謝靈運的《名山志》「頂有湖,生蓮花」的記載有關係。

據說在《東陽志》裡,還記載了軒轅黃帝留在峰頂置爐煉丹的傳說。我對這些看來帶虛構性的介紹不太感興趣,也不讚成任意稱它為天下第一最高峰。但只憑直感,也覺得這座頂天立地的巨石顯得神奇,不知它經歷過多少悠久的歲月,仍然看不出它那明顯的風化程度。和人類過于短暫的壽命相比較,它無疑是更富於競爭力和存在優勢的。

當然,倘若有人一定要把它當成開採石材的對象,那是另外的問題。

也許神仙對我們這些凡人也持容忍態度,小雨在我反覆仰視石峰時已經停了。我們走過宋代建成的石板橋,感謝熱情的主人的扶持,我也能十來步一停地,向步虛山那近90來度的陡峻的石階向上登攀。近在面前的峰的高度,往往成為我推測自己登山高度的量度。喘喘息息,起起站站有時坐在濕了的石頭上,還算可對付。

山下的田園、溪流、道路、屋舍、林木,在越來越廣闊的視界裡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而面前那個石峰的形態,卻隨着我的立足點的繼續上升而不斷起了變化。與仰視時所得來的印象——方形和直線不同。它不只出現了更能顯出動勢的曲綫,還看得見由峰頂直下的一條也許是流水沖刷和磨蝕成的巨溝。

在可以約略俯視鼎湖峰頂的步虛山頂的步虛亭前,只隱約看得見它那峰頂的松樹。「湖」裡是否還長有蓮花,我此刻實在難於想像。據說有能人攀上過鼎湖,這一點我也難於揣測。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對這些神奇得難於確信的傳說與記載表示懷疑,觸犯了神仙的尊嚴而要懲罰我,這時突然又下起小雨來。


  
壞事往往也是好事,這時細雨構成的白霧籠罩着石峰,意外出現的霧增加了石峰的運動感,給我們提供了在晴天看不見的朦朧景象。簡平突然對我說:「你看,在石峰那巨縫裡,還有瀑布呢。」這發現,不完全出於她那期待看到瀑布的幻想。我細看那巨大的石縫,的確有尚未成為瀑布的流水。

倘若雨下得再大些,她的興趣定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我究竟還是一個俗人,寧可不看這種難逢難遇的奇觀,也不安於穿著汗水和雨水內外夾攻而弄濕了的衣服,在這冷而勁的山風吹拂的亭裡躲雨挨凍。

為著不至誤了觀賞其他風景點——姑婦岩、倪翁洞、五老峰、仙女照鏡的時機,我們從另一條道下山。另走一條較為平緩和安全的小路下山,是主人在無微不至地照顧着我。惟恐我跌倒的朋友們,一左一右地握緊我的兩條臂膀向山下「滑行」。他們的這番好意所形成的樣式,使我聯想到十年動亂中那意義不同的「噴氣式」遭遇。

我說的「滑行」不只是說我像進了跑道的飛機,想說我的腳步很虛地在往山坡下溜動。下得山來,不只他倆滿頭大汗,我也是汗流浹背的了。這時我覺得:那步虛山的命名,對我另有一種特殊的實際意義。 ·157·   法門寺季羡林

季羡林1911,山東清平人,學者、翻譯家、散文家。著有學術論著《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譯作《沙恭達羅》、《羅摩衍那》,散文集《天竺心影》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