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林語堂散文集 - 69 / 97
白話散文類 / 林語堂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林語堂散文集

第69頁 / 共97頁。

男女都是一樣。我想到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我想凝之定不難看,況且又是門當戶對。道韞所以不樂,大概還是王郎太少風趣。

所以謝安問他侄女「王郎逸少子,甚不惡,汝何恨也?」道韞答道:「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眾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我個人斷定,王郎是太不會說話,太無談趣了。所以閨中日與一個虛有其表的郎君對坐,實在厭煩。李易安初嫁趙明誠,甚相得。


  

何以故‧因為志趣相同。後來明誠死於兵亂,易安再嫁一位什麼有財有勢的蠢貨,懊悔萬分。道韞辯才無礙,這我們是知道的。凝之弟王獻之與賓客辯論,詞窮理屈。

這位嫂子倒能遣侍女告訴小叔「請為小郎解圍」。乃以青綾步障自蔽,把客人駁倒。這樣看來,王郎也是一位語言無味的蠢材無疑,人而無風趣,不知其可也。

凡人之性格,都由談吐之間可看出來。王郎太無意思了。處于今日,道韞問他看電影,他也好,道韞說不去,他也好,要看西部電影,他也好,要看艷情電影,他也好。這樣不把道韞氣死了嗎‧《紅樓夢》大觀園姊妹,都是在各人的說話中表達出來,平兒之溫柔忠厚,鳳姐之八面玲瓏,襲人之伶俐涵養,晴雯之撒潑嬌憨,黛玉之聰慧機敏,寶釵之厚重大方,以至寶玉之好說怪話,獃霸王之獃頭獃腦,都由他們的說話中看出。

你說讀書所以養性也可以,說讀書可以啟發心靈,增加風趣也可以。只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斷斷不可以。

或謂清談可以誤國。我說清談可以誤國,不清談也可以誤國。理學家「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一樣地誤國。東晉亡於清談之手,南宋何嘗不亡於並不清談者之手‧所以以亡國之罪掛在清談上頭是不對的。

紂王亡於妲己,你想這個昏君,沒有妲己就可以不亡嗎‧虐主暴君亡國,都得找一個替身負罪。由於昏君暴主政治不良,武人跋扈,像嵇康潔身自好的人猶不能免于一死。所以清談是虐政生出來的,不是虐政由清談生出來的。向來儒家,倒果為因,不思之甚。

治學的藝術文章無法

八股有法,文章無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中國學生,舊的好學桐城義法,新的好讀修辭學科,研究文學的學生必要求演講《文學概論》,都是因為不知所云。西方國家教授,亦好編《大學作文》課本,告訴人「每段須統一」、「各段意義須有演進」,都是向低能說話。

其實文章體裁,是內的,非外的,有此種文思,便有此種體裁,意到一段,便成一段文字。凡人不在思想性靈上下工夫,要來學起、承、轉、伏,做文人,必是徒勞無補。章學誠說得最好:「詩之有音節,文之有法度,君子以為可不學而解,如啼笑之有收縱,歌哭之有抑揚,必揭以示人,反拘而不得歌哭啼笑之至情矣。」《文史通義‧文理篇》他又說:「比如懷人見月而思月,豈必主遠懷久客‧聽雨而悲雨,豈必有愁況‧然而月下之懷,雨中之感,豈非天地至文‧而欲以此感此懷,藏諸秘密,或欲嘉惠後學,以謂凡對明月與聽霖雨必須用悲感,方可領略,則適當良友乍逢新婚燕爾之人,必不信矣。

是以文學之事,可授受者,規矩方圓,不可授受者,心營意造……」《文理篇》袁子才曰:「若鹿門所講起伏之法,吾尤以為不然。六經三傳,文之祖也;果誰為之法哉‧能為文則無法,如有法不能為文,則有法如無法,霍去病不學孫吳,但能取勝,是即去病之法也。房‧NFDD2‧學古車戰,乃至大敗,是即‧NFDD2‧之無法也。文之為道,亦何異焉?」《書茅氏八家文選》茅坤一本「不得要領」之《八家文選》,不知誤盡天下幾許蒼生‧


  
金聖歎本為吾所佩服,惟少讀所批《水滸》,專在替施耐庵算「一伏」、「二伏」、「一承」、「二承」,嘖嘖稱嘆,試問施耐庵撰《水滸》行文時,果曾知其為一伏二伏乎‧若不然則所謂筆法,並無真實意義。且學了起承轉伏的人,便能撰一本《水滸》嗎‧耶魯大學費羅伯司教授William Lyon Phelps專治近代小說,其下「小說」定義,也不過說「A good story well told」一個講得好的故事,再清楚沒有,甚可給求學《小說概論》的大學學生做當頭棒喝。西方表現派如克羅齊Groce、斯賓干Spingarn及中國浪漫派之批評家如王充、劉勰、袁子才、章學誠,都能攫住文學創造之要領,可以說是文章作法之解放論者。惟其知桐城義法之不實在,故尤知培養性靈之可貴。

   中國的國民性 

中國向來稱為老大帝國。這老大二字有深義存焉,就是既老且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費解而難明了。所謂老者第一義就是年老之老。

今日小學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樣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一個國家能混過上下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國家與人一樣,總是貪生想活,與其聰明而早死,不如糊塗而長壽。

中國向來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麼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的一種成功,抵抗力之堅強,別人都死了,而他偏還活着。這百年中,他的同輩早已逝世,或死於水,或死於火,或死於病,或死於匪,災旱寒暑攻其外,喜怒憂樂侵其中,而他能保身養生,終是勝利者。這是敬老之真義。敬老的真諦,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氣大,子孫多,倘使你遇道旁一個老丐,看見他寒窮,無子孫,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這不能算為真正敬老的精神。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