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林語堂散文集 - 80 / 97
白話散文類 / 林語堂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林語堂散文集

第80頁 / 共97頁。

人民之偉大,又足以斥責惡行,但亦足以見怪不怪。人民又偉大足以發動不斷的革命,但亦足以妥協而恢復舊有之政制。人民又足以細訂彈劾官吏的完備制度,交通規則,公民服役條例,圖書館閲覽章程,但又足以破壞一切章程制度條例,可以視若無睹,可以欺瞞玩忽,並可以擺出超越的架子。我們並非在大學校中教授青年以政治科學,示之以理想的行政管理,卻以日常的實例示以縣政府、省政府、中央政府,實際上怎樣幹法。

不切實的理想于吾人無所用之,因為我們不耐煩空想的神學。我們不教導青年成為上帝子孫。但使他們以言行模擬聖賢而為正常現世的人物。這是我為什麼確信中國人本質上是「唯人主義者」,而基督教必須失敗於中國,非然者,它必先大大地變更其內容。


  

基督教教訓中所能被中國人所誠信接受之一部分,將為基督訓誡之如下述者:要「慈和如鴿」,「機敏如蛇」。此兩種德性,如鴿之仁慈與如蛇之智慧,是俏皮的二大屬性。

簡言之,我們固承認人類努力之必需,但亦需容忍它的虛枉。這一個普通心理上的狀態,勢必有一種傾向,發展被動的、自衛的智力。「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在這一個基本原則下,一切中國人之爭論都草草了事,一切計劃綱領大事修改,一切革命方案大打折扣,直至和平而大家有飯吃。我們有句俗語說:「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它的意義等於「勿生事」,「莫惹睡狗」。

人的生活像是蠕動于奮鬥力極弱、抵抗力極微的生活線上,並由此而生出一種靜態的心理,庶使人堪以容忍侮辱而與宇宙相調和。它也能夠發展一種抵抗的計謀,它的性質或許比較侵略更為可怕。譬如一個人走進飯店,饑腸轆轆,可是飯菜久待不至,不免餓火中燒,此時勢必屢屢向堂倌催促,倘使堂倌粗魯無禮,可以訴之於賬房間以謀出氣。但倘令堂倌回答得十分客氣,連喊「來哉來哉」以應,而身體並不動彈一步,則一無辦法,只有默禱上帝,或罵他一二聲還須出以較為文雅之口吻。

像這樣的情形,總之,就是中國人的消極力量。這種力量誰領教得最多,誰就最佩服它,這是老猾俏皮的力量。

五和平

前面我們講過了三種惡劣的德性,它們鬆懈了中國人的組織力量。此等德性出於一般的人生觀,亦機敏,亦圓熟,尤卓越于能容忍的冷酷。不過這樣的人生觀,很明顯不是沒有它的美德的價值的,這種美德是老年人的美德,這老年人並不是懷着野心熱望以求稱霸于世界的人物,而僅僅是目睹了許多人生變故的一個人。他對於人生並無多大希望,不問此人生之辛甜苦辣,他總是樂於忍受,他抱定一種宗旨,在一個人的命運所賦予的範圍以內必須快快活活地過此一生。

中華民族蓋老于世故,他們的生活,沒有誇妄,不像基督徒自稱「為犧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預言家之尋求烏托邦。他們只想安寧這個現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滿着痛苦與憂愁的,他們知之甚稔。他們和和順順工作着,寬宏大度忍耐着,俾得快快活活地生活。至于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眾精神、進取意識和英雄之勇氣,中國人是缺乏的。

他們不歡喜攀爬博朗山或探險北極;卻只感興趣于這個尋常平凡的世界,所以他們具有無限之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與責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寬宏的氣度,和平的性情,此等無與倫比之本能。專以適合于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幸福,我們稱之為知足——這是一種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觀之現代歐洲之景象,我們有時覺得他所感受于繁榮不足之煩惱,不如感受于圓熟智慧不足之甚。有時覺得歐洲總有一天會逢到急劇少壯性與知識繁榮發達過甚之弊,科學進步倘再過一世紀,世界愈趨愈接近,歐洲人將想到學取對於人生和人與人相互間比較容忍的態度,俾不致同歸於盡。他們或許寧願減少一些煊赫氣焰而增加一分老成的氣度。我相信態度之變遷,不緣于燦爛之學理,而緣于自存之本能而實現。

至此,歐美方面或許會減弱其固執之自信心,而增高其容忍。因為世界既已緊密地聯繫起來,就免不了相互的容忍,故西方人營營不息的進取欲將為之稍減,而瞭解人生之企望將漸增。騎了青牛行出函谷關的老子之論行宏見擴傳益廣。

從中國人之觀點觀之,和平非為怎樣高貴而應崇拜的德性,不過很為可取,僅因其為「習慣上共通的理性」,大家以為然,如是而已。假使這一個現世的生命是我們一切所有的生命,那麼我們倘要想快快樂樂地過活,只有大家和平一些。從這一個見解,則歐美人的固執己見與不安定的精神,只可視為少壯的粗漢之象徵,如是而已。中國人浸漬于東方哲學觀念中,已能看透,這種不成熟性在歐洲的最近之將來是終究會消滅的。

因為萬分狡黠的道家哲學,或許叫你詫異,卻處處浮現出「容忍」這個詞語。「容忍」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將成為現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當這現代文化生長成熟了以後,要磨練容忍這種功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陰鬱和輕世傲俗之氣概。真正輕世傲俗的人是世界上最仁慈的人,因為他看透了人生的空虛,由於這個「空虛」的認識,產生了一種混同宇宙的悲憫。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