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柴契爾夫人 - 10 / 72
傳記類 / 布老虎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柴契爾夫人

第10頁 / 共72頁。

另一是改革國家統包學生福利的舊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對 811歲學童每天免費供應牛奶的規定,這樣每年能節省800萬英鎊的巨額開支,以及教育部于1972年決定不再給大學生貸款。這兩項重大「改革”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觸犯眾怒是必然的。人們和媒體把撒切爾夫人說成是「牛奶劊子手」、「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誤人子弟的大臣」、「反動的野蠻女人」等等,極盡侮辱和謾罵之能事。撒切爾夫人儘管蒙受這一切的謾罵、攻擊,甚至圍攻、毆打,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說道:“我發現,因為牛奶問題,我被貼上了種種標籤,但我照舊要幹下去。」

其實,「牛奶事件」使得撒切爾夫人在全國聲譽掃地,只表明她是做了希思政府的替罪羊。原來希思政府根據第一任財政大臣麥克勞德的計劃,決定削減三億英鎊的政府開支。經過討價還價,反覆攤牌,撒切爾夫人主管的教育經費還是被削減了一部分。為了完成既定指標,撒切爾夫人不得不採取一切可行的「挖潛」措施。


  

她認為大多數家長都付得起自己孩子的牛奶費,政府的要務是提供他們所支付不起的教育經費。撤消牛奶支出既能完成政府有關教育經費的削減任務,又可不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支出,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加上中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早就被上屆的工黨政府取消掉了,也沒有在社會上掀起怒潮。而她一撤消學童的免費牛奶供應,竟會激怒整個社會,每當她站起來講話時,人們就怒斥「母狗滾出去」。

這是極不公平的。原因只能歸咎于她是一名女性,撤消牛奶的命令出自一個本應關心兒童的崇高母親之手,她才不為人們所接受,一切憤怒都朝她瘋狂發泄而來。要是命令出自一名冷酷的男性之手,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1980年,政府發佈的「教育法」便正式規定學校不再向學生免費提供牛奶服務。

撒切爾夫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撒切爾夫人自躋身官場,從政務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確走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不平凡道路。隨着政治野心的膨脹,她要在大不列顛男人主導的政壇上殺出一條血路來,向更高的層次衝刺。

3超級男性元老敗在女人手下20世紀 70年代,英國經濟一直未能擺脫不景氣的陰影,通貨膨脹直線上升,要求增加工資的工人罷工風起雲湧,聲勢浩大。毫無疑義,在英國經濟一蹶不振的情況下,誰能就經濟問題提出使人們感興趣的意見,誰就有希望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這是角逐政壇領袖的人不能不優先注意的問題。

就在擔任教育大臣的撒切爾夫人陷于四面楚歌之際,整個希思政府的日子也極不好過:經濟持續衰退,鈔票發行過多而使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政府赤字居高不下,罷工風暴此起彼伏,特別是礦工的罷工使希思政府焦頭爛額,腹背受敵。當然,保守黨在1970年重新執政之後也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革新英國傳統的貨幣換算法,英鎊改用十進位制; 197311日,英國①第三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 終於獲得批准,昔日的「大英帝國」終於找到了這個世界上的新坐標,從而大大改進了英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關係。但就在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那一年的冬季,爆發了二戰後席捲西方世界的一次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再次使英國經濟蒙受重大打擊,復甦乏術。這就是 197310月中東贖罪日戰爭所造成的能源危機使希思政府陷入空前的危機:失業人數創二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英鎊繼續貶值到了二戰後的最低點,工業部門每週的開工天數低於三天。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保守黨的希思政府被迫于19742月宣佈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以期通過大選改變議會中的力量對比,為政府工作開拓新的生機。

大選結果,工黨只領先保守黨4票,得票率非常接近。希思原想與自由黨領袖談判籌組聯合政府繼續執政,但遭到自由黨的拒絶,希思無奈,只好向女王遞交辭呈,工黨領袖哈囉德·威爾遜又奪回了執政權,重返唐寧街10號。

2月大選的失敗並沒有使保守黨人頭腦清醒,他們錯誤地認為大選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希思仍滿懷信心地期待着保守黨能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在這次大選中,撒切爾夫人沒費吹灰之力就保住了她在芬奇萊的議會席位。

19741010日,英國舉行了當年的第二次大選,結果工黨再次以3個席位的微弱多數險勝保守黨,哈囉德·威爾遜第三次出任首相,從此開始了工黨政府為期五年的統治。


  
1974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連續敗北,說明保守黨必須進行全面反思,重新塑造它在選民中的形象。按照慣例,大選失敗的領袖應引咎辭職讓賢。

但希思卻沒有這樣做,對黨內倒希思的一股潛流視若無睹。

這次,撒切爾夫人被希思任命為影子內閣的稅務發言人。她青年時期當過見習稅務律師,對稅務工作瞭如指掌。當時,圍繞着緩解通貨膨脹問題兩黨爭論的焦點是:工黨企圖通過提高企業家的稅收來增加國家的收入,結合增發通貨來緩解失業問題;而撒切爾夫人的稅務政策則是減少稅收、降低利



1967年,當時的英國工黨威爾遜政府在繼1963年英國保守黨麥克米倫政府第一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遭法國戴高樂無情否決之後,又曾第二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時法國又以英鎊第二次貶值、地位不穩,以及經濟動盪,不可能給共同體帶來好處為由,再次予以否決。所以1973年保守黨的希思政府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是第三次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