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斯沃洛夫 - 14 / 52
傳記類 / 布老虎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斯沃洛夫

第14頁 / 共52頁。

年輕軍官們被這位勇敢的中校講述的戰鬥故事所吸引,並不時發出讚歎聲。老蘇沃洛夫意味深長地說:「陸軍元帥布圖爾林公爵閣下,在給我們至上仁慈女皇的奏章中表彰了我的兒子,說『這位中校遠比其他軍官表現突出……』哎,亞歷山大,你贏得了所有指揮官的讚許,這使親人心裡該多麼高興啊……」2愚皇當政民族受辱1761年的冬季戰役,對俄羅斯來說,就意味着同普魯士戰爭的結束。

1216日科爾貝格陷落,然而1225日,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女皇駕崩了。當時軍事上瀕于徹底崩潰邊緣的腓特烈二世的普魯士卻得救了。繼承俄國皇位的彼得三世——是一向親德的費多羅維奇。他繼位後立刻致函普魯士國王說:「我把您看作世界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根據1762424日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俄國將俄軍佔領的土地全部拱手還給了腓特烈。


  

新皇這一賣國行徑,激怒了俄羅斯臣民。他們說,彼得三世的所作所為,違背了全民的共同利益和信念,是對為國為民戰鬥犧牲者的褻瀆,是全民族的奇恥大辱。任誰也不會相信彼得三世與普魯士所簽和約,會給俄國臣民帶來好處。其實,大家很清楚,簽約者干的是以犧牲本民族利益去討好敵人的叛賣行為,是不能容忍的。

儘管如此,皇帝就是皇帝,他可以我行我素隨便發號施令。

176212日凌晨,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駕崩的消息傳到了柯尼斯堡,使所有俄羅斯人都感到惘悵、悲傷。大家在為彼得女兒辭世而悲痛、哀悼的同時,又相互為新君登極祝賀,他們此時此刻與其說是高興,倒不如說是憂傷。軍隊和市民還未來得及宣誓就接到了聖諭,命總督老蘇沃洛夫將柯尼斯堡省的行政管理權移交給帕寧中將,本人回彼得堡。迅速而出乎意料的人事變動表明,新帝對這位工作勤奮、辦事認真的總督顯然是不滿意的,因而使在柯尼斯堡的俄羅斯居民不僅感到震驚,而且心中極為不快。

這位老將軍總督任職期間,盡職盡責,為當地居民幹了許多好事,加上他為人善良忠厚,博得了老百姓的愛戴。他的離職使人們感到惋惜。

送別那天,几乎傾城出動,許多人熱淚盈眶,依依不捨,老將軍友好地逐一告別,動身回彼得堡了。

第五章

進軍波蘭1進軍波蘭的起因16世紀,波蘭和立陶宛合併為一個波蘭國,曾一度控制了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以東的廣大地區。但是,到了18世紀2060年代,形勢急轉直下。波蘭國內的政治生活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大地主階級和小貴族階級長期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國無君主,對王位爭執不下,政府無力使議會通過任何一項決議,軍隊兵員奇缺、紀律鬆弛、武器裝備低劣,這一切使波蘭國瀕臨徹底崩潰的邊緣。

列強也不願它強盛起來,只把它當做複雜外交鬥爭中的一張王牌,而在政治上對它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

1764年當選為波蘭國王的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是葉卡捷琳娜做王妃時的寵臣。他貪圖名位,優柔寡斷。一上台就碰上了許多難題,最棘手的問題是脫離國教者的地位問題。這些人信仰不同,大部分是信奉東正教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他們遭到天主教會的壓迫,希望得到俄國的援助。

葉卡捷琳娜二世和腓特烈二世利用脫離國教者的申訴,要求給他們以與天主教教徒同等的權利。

身為女皇駐華沙宮廷全權公使的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列普寧公爵依仗着萬名俄軍的力量,向波蘭議會提出要他們保證宗教信仰自由和異教徒的民權。當他的要求遭到小貴族階級的反對後,便命令深夜逮捕四位有權勢的領導人,並將他們押送到俄國。代表們敢怒不敢言,脫離國教者法案就這樣被通過了。列普寧也因成功地解決了波蘭問題而獲得一枚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


  
2貴族黨及其首領由於脫離國教者法案的通過,貴族憤怒的呼聲傳遍波蘭大地。1768229日,在巴爾·卡緬涅茨基鎮,米哈伊爾·克拉辛斯基主教和約瑟夫·普拉夫斯基律師及律師的三個兒子組成了貴族黨,即反議會決議聯盟。他們宣佈廢黜斯坦尼斯拉夫國王並派人去土耳其和法國求援。

為了對付貴族黨,葉卡捷琳娜二世增調部隊開進波蘭,並將其統一划歸魏馬恩中將指揮。但是,這支部隊在與貴族黨的戰鬥中屢戰屢敗。

於是,波蘭貴族黨人掀起了進一步反對東正教教民的宗教狂熱。他們對烏克蘭人橫加迫害,侮辱東正教教士,將他們套在犁頭上耕地,用荊條抽,石頭砸,往他們的皮靴裡塞灼熱的碳塊,將他們釘在飲牲口的木槽裡。受壓迫的烏克蘭農民醞釀起義,反抗波蘭小貴族階級。他們的領袖是退伍後在修道院做勞役的哥薩克馬克西姆·熱列茲尼亞克和哥薩克中尉伊萬·岡達。

葉卡捷琳娜二世既害怕波蘭貴族運動,更害怕人民起義,她採取欺騙手段,將反抗波蘭地主的烏克蘭哥薩克領袖抓起來。熱列茲尼亞克被流放西伯利亞,岡達則被交給波蘭國王的部隊殘酷處死。波蘭人從岡達背上剝下了12塊皮,可岡達卻對他們說:「人們都說這很疼,其實一點都不疼,就好像跳蚤叮了幾口!」劊子手隨即砍掉了他的四肢和頭顱。

由此掀起了更大的民族仇恨。烏克蘭起義農民鬥爭愈演愈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