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在這樣的制度下,企業不管它們的業績如何都得到國家的支持,職工不管他們工作的質量如何也都得到他們的基本工資。有這樣的說法,「每個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每個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這種體制在最初能夠奏效是由於有革命的動力、愛國主義和人們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奉獻精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企業或職工的業績如何顯然無所謂了。
無論情況怎樣,報酬都是一樣的:工廠將得到同樣的撥款,工人則得到同樣的低工資。所謂社會主義保證充分就業的吹噓,事實上保證了終身職業安全,開除懶惰散漫的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名廠長如想開除一名工人,將使這名廠長很不光彩,不僅是因為開除工人,還因為人們會說他的領導冷酷無情。同樣,處罰經營不力或負債纍纍的國營企業的事也是罕見或聞所未聞的。
1979-
80年度,大約
25%到
30%的國營企業虧損經營。
18價格結構更加「不合理」。國家制定所有商品的價格,不管生產成本和質量。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種產品的生產成本比它的銷售價格還高,一種低質量產品的價格比高質量的同類產品的價格更高。
這套體制雖然不合理,中國卻習慣地運行了三十年。對它的任何部分進行改革,都將打破計劃、管理、生產、銷售和價格
系列龐大連鎖網絡中的平衡。這個過程牽涉了幾百萬幹部,對這個過程的任何階段作改革,都將影響他們的生活。令人擔心的最壞情況是價格失去控制,而引發可怕的通貨膨脹。
中央政府想避免任何會引起公眾憤慨和不安的行動,所以採取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試探每一步的反應,評估它的後果,然後,要麼繼續下去,要麼退回來。
3.
1第一階段
1978-
1984年間工業改革的精神是重新點燃工作熱情,充分發揮工人的潛力,「活躍」工業結構,提高生活水平。改採用的方式無非是物質刺激
這是毛澤東統治的革命年代中最受鄙視的價值觀。
1978-
1979年間是開始時期。四川和其它一些定點地區搞起了利潤提留計劃的實驗。當實驗取得成功後,它們被推廣到了全國。這項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種工業責任制,在其中,國營企業與其主管部門簽訂一份「盈虧包干書」,同意將一定額度的利潤上繳國家,但提留在這個額度以上的「基本利潤」份額。
到
1980年,大約
6,
600家國營企業採用這種制度。提留的利潤可用於發放獎金、職工福利和作進一步的工業革新。
19公開申令多勞多得、工作性質的不同(熟練與不熟練,腦力與體力)決定報酬的不同。工作熱情一夜之間恢復了。
在
198l-
1982年間,對利潤提留制度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允許企業提留超出指標以上的更大額度的利潤,也允許部分提留降低損虧帶來的預算積余。提留額度在高利潤行業平均為
10%,低利潤行業為
30%,其它所有行業為
20%。到
1982年末,所有工業企業都實行了責任制。按照制度規定,它們要對自己的各種經濟決定及由此帶來的盈虧負責。
廠長可以聘用和辭退職工,決定它們的工資和獎金,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製定價格。但廠長本人也不再是終身任職。他們從
1985年
1月
1日起上任,任期四年,可以連任三次。
20責任制的一個直接的效應是國家從企業收取的資金大大減少,企業和地方保留的資金則相應增加,這些資金被用於投入不受中央控制或協調的基本建設,到
1982年底,地方基建資金投入達到了
420億元人民幣。
21國家遭受了財政赤字和失去對地方投資控制的雙重打擊。一窩蜂的建設導致了建築材料的短缺和價格猛漲。
1983年
6月
1日,政府推出了「以稅代利」政策。大中型企業要求將其
55%的利潤交作稅收,小企業則按照分成八個等級的稅則表納稅,這樣就切斷了國營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直接聯繫。
22此外,將逐步徵收三種不同的稅收,它們在總利潤中所占的相對份額如下:(
1)生產稅,利潤的
40%;(
2)所得稅,
33%;(
3)調節稅,即對沿海較發達地區徵收的附加稅,
12%。現在國營企業提留的利潤總額達到約
15%。
此外地方一級還徵收其它兩類稅:對使用土地、道路、建房和城市設施徵收的資本使用費和城市建設費.
23
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徵收所得稅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在以前,工廠作為公共財產,不需要付土地租金,運轉資金所付的利息很少或完全不用付利息,國家提供的固定資產投資不需分期償還或只需稍許償還。即使許多國營企業經營不力或虧損經營,它們仍保持較高的利潤。現在,工業利潤成了征稅的對象,而所得稅則暫時起了調整價格扭曲現象的作用
一種價格改革的替代品。
24這些新的措施確實帶來了工業部門的改善,體現為更高的生活水平、新的商業紅利和大興土木的景象;但卻沒有什麼證據能證實企業的效益有多大改善。中國工業的業績並不像最初預期的那樣變得效率更高。
25事實上,在
1982年,約
30%的企業仍然是赤字經營,虧損達
4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家預算收入的
4%。在
1983-
1985年間,約
42,
000家工業企業被合併或兼併了。
26經濟改革的最顯著結果,也許是在城市和農村地區私營企業和自由市場的層出不窮。私營企業從
1978年的
10萬家增加到
1983年的
580萬家、
1985年的
1,
700萬家,它們中的一些用資本主義的方式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利潤。
27被看作是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也邁開了大步。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從
1980年的
18.
7%增長到
1985年的
2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