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回歸線 - 6 / 103
世界名著類 / 亨利·米勒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北回歸線

第6頁 / 共103頁。

《北回歸線》及亨利·米勒的其他作品曾在英美等國長期受禁,無法刊行,因而只得經詩人艾茲拉·龐德幫助先在巴黎問世1934,直至六十年代初才由「叢林」Grove等出版公司在美國出版。嗣後,屬於英國科林斯出版集團的「格拉夫頓出版社」也在英國出版了米勒的書。然而,出於迫不急待地希冀品嚐「禁果」的人類天性,早在三十年代此書出版肇始米勒便不乏大批讀者乃至崇拜者。據史料記載,第2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攻入納粹佔領下的巴黎後就開始在各圖書館尋覓「臭名昭著」。

《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綫》。米勒及其作品多年來在美國文學界歷經亦褒亦貶、大起大落的磨難,他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少數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近年來出版的一些美國文學作品選集必定收入的一位作家。儘管米勒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北回歸線》1961年獲准在美國發行後第1版很快即告售磐,一些正統的文學評論家們仍將他的作品視為「不宜付梓」的,因為它們「像一股洶湧的、無法遏止的溪流,從瘋狂過渡到骯髒、色情」。《北回歸綫》是米勒的代表作,該書在英語國家出版後使更多的讀者得以窺見它的全貌並作出較公允的判斷,因此近二三十年來米勒的影響與日俱增。


  

英美文壇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高度讚揚米勒,認為他是美國文學史上頗具獨創性的作家,他的《北回歸線》具有啟示錄般的重大意義。諾曼·梅勒說:「《北回歸綫》無疑是米勒最優秀的作品,同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一樣,此書致力於文體與文學意識的革新。這是我們這個世紀十或二十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你只消讀上二十頁便知道一個文學奇蹟正在出現——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寫過,以後也不會有人以這種文體寫得這麼好。」英國作家勞倫斯·達雷爾宣稱:「我認為《北回歸綫》可以同《白鯨》相提並論。」美國詩人卡爾·夏皮羅非常推崇米勒,認為應讓他的作品集替代美國每一旅館房間裡擺的《聖經》,並稱他為「仍在世的最偉大的作家」、「仍在世的精神上最最高大的人」。他認定米勒同尼采和D·H·勞倫斯一樣,同屬震聾發聵、向傳統發起挑戰的思想家。

到了五六十年代米勒的主要作品均已問世,他的聲譽達到了頂點。「米勒隨心所欲地使用語言,選擇題材,對成千上萬因文學創作不再受到審查而獲益的作家產生了深刻影響。」這時,美國及歐洲文學界才真正認可了這位已漸入老境的作家。

米勒1891年生於紐約市一個德裔美國人家庭中,曾在紐約市立大學就讀,但兩個月後便輟學了。校園生活枯燥乏味,各種校規校紀令人難以忍受,相比之下倒是社會這所大學更使他覺得如魚得水,其樂無窮。他的閲歷相當豐富,曾當過工人、職員、校對員、教師、編輯、人事部門經理等,飽嘗生活之艱辛。

在寫作之餘他還喜歡繪畫,是頗有造詣的業餘畫家,曾在英美兩國舉辦過個人水粉畫展。同海明威、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格特魯德,斯泰因、阿那依斯·寧等人一樣,米勒亦是二三十年代美國旅歐作家之一,19301939年間旅居法國巴黎等地。

回國後他定居加利福尼亞州,直至1980年去世。

米勒著有七部小說。兩部劇本及許多書評、遊記、回憶錄、書信集和論文集。兩部「回歸綫小說」當屬他最著名的作品,而19491960年間出版的「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慾之網》、《春夢之結》——加上《黑色的春天》1936和《在克利希度過的平靜日子》1956這兩部紀實小說——亦是研究其生平的重要資料。《馬洛西的大石像》與《空調惡夢》是兩部遊記,文筆生動、流暢,也很受評論家重視。


  
米勒自幼聰穎過人,手不釋卷,在三十三歲辭去工作專事文學創作之前,就已讀過西方和東方許多文學家、哲學家的代表作,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林堡、尼采、蘭波、羅摩克里希那、老子、諾斯特拉達莫斯15031566,法國預言家等。他還潛心研究過佛教撣宗、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凡高的繪畫、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古猶太苦修教派的教義、神秘學、星相學這樣一些令常人覺得稀奇古怪的學問。在英語作家中他並不推崇公認的古典大家,卻醉心于盧梭、康拉德、愛默生、D·H·勞倫斯等富於叛逆、創新精神的英美作家,自己也繼承並高揚了這種精神。

無論在寫作風格還是在思想傾向上,米勒均有獨到之處,既不同於以往任何一位英美作家,也比他身後的眾多模仿者更具特色。他是美國文壇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他和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作家、美國現代派小說鼻祖格·斯泰因是二三十年代美國旅歐作家中最具影響的人物,而且兩人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曾被誤解,其才能和地位多年後才得到承認,都是與現存社會倫理、價值觀格格不入的虛無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斯泰國的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觀念體現在其作品的語言及邏輯方面,而米勒則主要體現在其性道德觀和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方面

在歐美各國取得「轟動效應」的《北回歸線》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