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鋼鐵工業在一個巨大的地區範圍裡發展了這種連續生產。鐵礦石來源於梅薩比嶺。蒸汽鏟把鐵礦石舀進火車車廂;車廂被拖運到德盧斯或蘇必利爾,然後進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碼頭,當車廂的底部向外翻轉時,車廂內的鐵礦石便卸入凹地;滑運道使鐵礦石從凹地進入運礦船的貨艙。在伊利湖港
0,這礦船由自動裝置卸貨,礦石又被裝入火車車廂;在匹茲堡,這些車廂由自動兩卸車卸貨,傾卸車把車廂轉到自己的邊上,使礦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車把焦炭、石灰石和這些箱子裡的礦石一起運至高爐頂部,將它們倒入爐內。
於是,高爐開始生產。從高爐裡,鐵水包車把仍然火熱的生鐵轉移到混軼爐,然後再轉移到平爐。就這樣,實現了燃料的節約。接着,平爐開始出鋼,鋼水流入巨大的鋼水包,從那裡,再流入放在平板車上的鑄模,一輛機車把平板車推到若干凹坑處,除去鑄模後赤裸裸地留下的鋼錠就放在這些凹坑裡保溫,直到扎制時。
傳送機把鋼錠運到軋機處,自動平台不時地升降,在軋制設備之間來回地拋出所需形狀的鋼軌。由此產生的鋼軌具有極好的形狀,如果有少許偏差,就會被拋棄。電動起重機、鋼水包、傳送機、自動傾卸車、卸料機和裝料機使從礦井中的鐵礦石到鋼軌的生產威為一件不可思議地自動的、生氣勃勃的事情。
從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一規模的大量生產所意味的東西,從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以下這番無可非議的大話中可覺察出來:
從蘇必利爾湖開採兩磅鐵石,並運到相距
900哩的匹茲堡;開採一磅半煤、製成焦炭並運到匹茲堡;開採半磅石灰,運至匹茲堡;在弗吉尼亞開採少量錳礦,運至匹茲堡——這四磅原料製成一磅鋼,對這磅鋼,消費者只需支付一分錢。
科學和大量生產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而且,這又是發生在科學應用方面領先的德國和大量生產方面領先的美國。德國化學家發現,若要維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須恢復土壤中被植物攝取的氮、鉀和磷。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將近
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於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機物。
結果,無機物的世界性生產大大增長,在
1850至
1913年間,硝酸鹽、鉀鹼和過磷酸鈣的產量從微不足道的數量分別上升到
899,
800公噸
其中四分之三用於制肥料、
1,
348,
000公噸和
16,
251,
213噸。
在美國,由於農場規模巨大和缺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農業機械的發明得到了促進。取代馬匹的拖拉機一天能拉旋轉式犁翻耕多達
50英畝的土地。聯合收割機能自動地收割莊稼、打穀脫粒,甚至還能自動地將穀物塞進布袋以供應市場。與這些新機械同樣重要的是高糧倉、罐頭食品製造廠、冷藏車、船和迅速的運輸工具,它們導致一個不僅提供工業產品、也提供農業產品的世界市場。
加拿大的小麥、澳大利亞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亞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中找到。因而,農民受農業革命的影響並不亞於先前工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歷來是提供獨立的生活手段的農業正在成為一種與面向全國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生產相適應的、大規模的商業事業。
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下
五、工業革命的傳播
19世紀期間,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傳播到歐洲大陸甚至世界的非歐洲部分。起初,在傳播方面存在着各種障礙。英國有條法律禁止出口機械,歐洲大陸的形勢也無助于工業化,這尤其是因為行會的力量以及與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相聯繫的動亂。但是,戰爭于
1815年結束,英國的那條法律也于
1825年被廢除。
很快,
19世紀
3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敷設鐵路熱影響到歐洲大陸。此外,在這個時候,英國實業家正在積累剩餘資本和尋找向大陸投資的機會。到
1830年,僅僅法國就僱用了
15000至
20000名英國工人來操縱新機器。
一旦工業革命開始傳播,某些因素就決定了傳播的方式。自然資源、尤其是鋼鐵的充分供應和不受行會限制或封建義務妨礙的、自由的流動勞動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比利時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因此,成為歐洲大陸上第一個有待工業化的國家。這一過程在
1830年以前開始,進行得非常迅速,到
1870年,大多數比利時人已居住在城市,直接依靠工業或貿易過活。
早在
1830年,比利時每年就生產
600萬噸煤,而到
1913年,這數字已上升到
2300萬噸。不過,工業的其他部門也發展得非常迅速,所以,從
1840年起,比利時必須從英國進口煤。
繼比利時之後的是法國,不過,由於若干原因,其發展速度要怪得多。法國的煤、鐵資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離,而且,
1871年,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德國,進一步削弱了法國的地位。法國工業傳統上專門生產極不適合機械化和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此外,勞動力供應受到限制,因為行會力量很強大,農民們又不願意離開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間分配土地之後。
不過,工業化確逐漸影響了法國,特別是在法國北部——在阿爾薩斯-洛林以及裡爾、魯昂和巴黎的周圍地區。蒸汽機的數量從
1815年的
15台增加到
1830年的
625台、
1871年的
26146台和
1910年的
82238台。
1870年以後,工業化的發展速度最為迅速;
1870年時,法國製成品的價值為
50億法郎,而到
1897年時,已增長到
150億法郎。然而,事實仍舊是,到
1914年,法國並未象比利時、英國或德國那樣徹底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