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史演義 - 51 / 325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史演義

第51頁 / 共325頁。

將軍飛騎從天降,虜酋餘威掃地時。

畢竟伏允能否脫身,待至下回再詳。


  




唐君名將,推李靖為第一人。靖入東突厥,頡利受擒,及征吐谷渾,伏允走死,戰功卓着,彪炳旗常,雖未始無將佐之贊襄,而調度有方,終歸統帥,衛公固人傑矣哉!俗傳靖多異術,而正史無聞,故本書亦不妄闌入,但就史演述而已。至敘入蕭後一節,意在暴太宗之過,雖未見正史,而稗乘所傳,不為無因,直揭其事,所以懲淫也。間及太宗內治,及誤殺盧張兩賢,功過不相掩,所以彰善而戒失也。

本回總旨,在述突厥吐谷渾兩戰事,而夾敘及此。乃因事蹟錯雜,不便從略,特作數行銷納文字,閲者幸勿視為蕪瑣也。

第十七回

 長孫後臨終箴主闕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

卻說伏允可汗,聞唐軍又復殺到,慌忙從帳後逃出,跨馬疾奔,所有妻妾子女,一齊丟下。契苾何力舞刀直入,還管甚麼生命不生命,見一個,殺一個,見一雙,殺一雙,從騎緊緊隨上,各仗着快利兵器,試那番眾頭顱。番眾在昏夜中,倉猝莫辨,還疑唐軍有數十百萬到來,嚇得沒命亂跑,但教保住頭皮,總算是萬分僥倖,霎時間逃得精光,單剩伏允的妻妾子女,聚做一團,在帳後亂抖。何力當然不與客氣,指顧軍士,一一捆住。

尚有雜畜二十餘萬,搬不勝搬,可巧萬均等馳至,遂幫同移取,一古腦兒送至大軍,聽候李靖發落。靖聞先驅得勝,自然欣慰。適值侯君集等,也進逾星宿川,進至柏海,與靖合軍。各路將帥,統行趨集,只有高甑生未至。

靖待了兩日,方見甑生到來,免不得責備數語。甑生懷恨在心,及靖再擬窮追,他卻暗中運動諸將,意圖逗撓,湊巧吐谷渾遣使至軍,舉國請降,表文上乃是慕容順出名,靖詢明來歷,乃知伏允窮蹙,已自經死。從李靖傳文,不從《通鑒》。伏允子順為大寧王,不在軍中。

至伏允死後,乃馳往奔喪。番國因兵敗主亡,統由天柱王一人所致,遂戴順為主,殺了天柱王,奉表唐師,情願投誠。靖即令飛驛馳奏,有詔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仍得統轄舊部。且命李大亮駐兵數千,暫作聲援。

外如李靖以下,一律還朝。靖與侯君集等,入朝復旨,太宗一一慰勞,犒賞有差。忽高甑生訐靖謀反,並陰嗾廣州刺史唐舉義,作為干證。太宗令有司案驗,毫無實據,乃坐甑生等誣告律,減死徙邊。

實有可殺之罪。

既而西平郡王慕容順,懦弱無剛,竟為國人所戕。順子諾曷鉢尚在少年,避匿得免。大臣爭權,國中大亂,李大亮擬往彈壓,因恐兵力不足,表請濟師。太宗令侯君集引兵往援,君集星夜前進,到了吐谷渾,與大亮同入番帳。

番眾相率懾伏,不敢違命。君集大亮,查得亂首數人,捕獲正法,餘眾免究,今迎諾曷鉢為主,諾曷鉢才放心出來,做了可汗,自是感念唐恩,遣使入朝,請頒曆書,願奉正朔,並遣子弟入侍,太宗一一允諾,且封他為河源郡王。至貞觀十三年,諾曷鉢馳驟入朝,太宗嘉他恭順,特把宗女弘化公主賜給為妻。諾曷鉢非常感謝,挈了公主,仍歸本國去了。

暫結吐谷渾事。


  

當李靖出征吐谷渾時,唐室忽遭大喪,太上皇一病不起,竟在垂拱殿中,宴駕歸天,享壽七十一歲。太宗因居喪守制,不便臨朝,特令皇太子承乾,暫行聽政。過了五月,葬上皇于獻陵,廟號高祖,謚曰大武。先是築陵制度,擬仿漢長陵故事,長陵系漢高祖陵。

培高九丈。秘書監虞世南上疏,略言:「陛下聖德,度越唐虞,今乃以秦漢為法,似屬非宣,應如《白虎通》所云,墳高三仞,以昭儉德。」疏入不報。世南復奏,太宗乃召群臣會議。

房玄齡等謂漢長陵高九丈,原陵光武陵。高六丈,今九丈太崇,三仞太卑,不如仿原陵制度,以六丈為定例。太宗依議而行。葬後踰年,乃禦殿如初,不意過了半載,長孫皇后又復抱病,逐日增劇,太宗心不自安,命太子承乾,日夕侍母側。

承乾欲請大赦,且延方士入宮禳災。後呵禁道:「死生有命,非人力可以輓回,若修福果可延年,我生平並未為惡,倘行善無效,我尚何求?況赦令系國家重典,佛老為遠方異教,俱皇上所不願為,怎得因我亂天下法?汝不宜妄奏!」太子乃不敢奏請,惟轉告房玄齡。玄齡卻入白太宗,太宗嘆美不止。群臣遂請特頒赦詔,太宗已有允意,偏為皇后所聞,固請停赦,詔乃不發。

會玄齡偶有小譴,令歸就第,後時已大漸,與太宗訣別,嗚咽陳請道:「玄齡久事陛下,小心慎密,不愧忠良,若非大故,幸勿輕棄。妾家本支,因緣懿戚,得列顯階,無德苟祿,最易取禍,幸勿再委政權,但得以外戚奉朝請,已出隆恩。妾生無益於時,死不可以厚葬,願因山為壠,毋起墳塋,毋用棺槨,器用瓦木,約費送終,庶不致增妾罪戾,願陛下勿忘!」語語可為天下法。說至此,喉中痰已作壅,喘息了好一歇,復握太宗手道:「此後陛下為政,能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勞役,止游畋,妾雖死無恨了。」太宗不能無過,長孫後實是完人。太宗聽到此處,不禁淚下,只是向後點頭,反答不出甚麼言語。應有此情。後恐太宗傷心,也不欲再談。

又延了一日有餘,竟瞑目而逝,年只三十六歲。如此賢後偏不永年,天道誠令人難測。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