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演義 - 76 / 255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史演義

第76頁 / 共255頁。

若命將出師,迂遠無濟,轉蹈李景隆覆轍。榮言甚是。」楊榮遂勸帝親征。宣宗召張輔入內,與商親征事,輔對道:「高煦有勇無謀,外強中怯,今請假臣二萬人,即可縛煦獻闕,何必勞動至尊。」楊榮道:「煦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所以肆行無忌,若臨以天威,事無不濟,臣願負弩前驅。」宣宗為之動容,乃決意親征,以高煦罪狀,申告天地宗廟山川百神,命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吳中,尚書胡、張本,通政使顧成等,扈蹕隨征。留鄭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定國公徐永昌,彭城伯張昶,安鄉侯張安,廣陵伯劉瑞,忻城伯張榮,建平伯高遠,及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等,協守京師。

復敕遣指揮黃謙,暨平江伯陳瑄,出守淮安,防煦南竄。部署既定,遂統率大營五軍將士,即日出京,鉦鼓聲遠達百里。既至楊村,宣宗顧從臣道:「卿等料高煦今日,計將安出?」蹇義道:「樂安城小,不足展佈,彼或先取濟南,為根據地。」言未已,楊溥又插口道:「高煦前日,嘗請居南京,今必引兵南去。」宣宗笑道:「卿等所料,未必盡然。濟南雖近,未易攻取,且聞大軍將至,亦不暇往攻。若防他走入南京,未始非高煦夙願,但他的護衛軍,家屬多居樂安,豈肯棄此南走?高煦性多狐疑,今敢謀反,無非因朕年少新立,未能親征;若遣將往討,他得甘言厚利,作為誘餌,希圖與他聯合。今朕親至,已出彼料,哪裡還敢出戰?朕意煦必成擒了。」料敵如神,然亦皆由楊榮等指導之力。從臣等唯唯聽命。又向前行進,遇著樂安逃軍,備述高煦情形,略如宣宗所料。宣宗大喜,發給揭帖數紙,令回樂安貼示,一面仍貽書高煦道:


  

朕惟張敖失國,本諸貫高,淮南受誅,成於伍被。自古小人事藩國,率因之以身圖富貴,而陷其主于不義,及事不成,則反噬主以圖苟安,若此者多矣。今六師壓境,王能悔過,即擒倡謀者以獻,朕與王削除前過,恩禮如初,善之善者也。王如執迷不悟,大軍既至,一戰成擒,又或麾下以王為奇貨,執王來獻,王何面目見朕,雖欲保全,不可得也,王之轉禍為福,一反掌間耳。

其審圖之!

書發後,得前鋒薛祿馳奏,報稱高煦已下戰書,約于明日出戰。宣宗遂令大軍蓐食兼行,夜半至陽信縣,官吏皆入樂安城,無人迎謁。大軍即趨至樂安,圍攻四門。時已天明,守城兵慌忙登陴,舉炮下擊。

宣宗命發神機銃箭,仰射城上。硝煙四散,聲震如雷。守兵股慄,多半竄伏逃生。日光晌午,危城將墮,諸將擬攀城而入,宣宗不允,暫行停攻,復傳書入城,諭高煦出降。

煦仍不答。宣宗又命書詔敕數道,令將士系諸箭上,射入城中,曉示禍福利害。城中人士,得了諭旨,多欲將高煦執獻。煦狼狽失據,乃密遣心腹將士,縋城至禦幄前,奏稱限期一夕,與妻子訣別,即當出城歸罪。

前雲可橫行天下,如何未戰即降?宣宗允准,來使去訖。是夜高煦盡取所造兵器,與各處交通文書,盡付一炬。火光燭天,通宵不絶。轉眼間天已大明,煦擬出城聽命,忽來一人阻住道:「殿下寧一戰而死,如何出降受辱?」煦視之,乃是太師王斌。

煦悵然道:「城池卑狹,不足禦敵,奈何?」王斌再欲有言,煦復道:「你且照常辦事,容我細思。」斌乃退出。煦遂潛行出城,徑至宣宗行幄前,席藁待罪。群臣奏謂正法,宣宗道:「煦固不義,但祖宗待遇親藩,自有成例,勿為已甚。」群臣復舉大義滅親四字,堅請加刑,宣宗不許,只令高煦入見,取群臣彈章視煦。煦略略瞧著,面色如土,忙頓首道:「臣罪萬死萬死,生殺唯陛下命。」昔日威風,而今安在?宣宗令煦作書,召諸子同歸京師。王斌、朱恆等倡導不軌,罪在不赦,亦一律系歸。

改樂安為武定州,令薛祿、張本二人鎮守,余軍凱旋。高煦父子家屬,被系入京,宣宗命廢為庶人,築室西安門內,禁錮高煦夫婦,號為逍遙城,飲食供奉如常。王斌、朱恆等皆伏誅。煦被禁數年,寧王權上書,請赦煦父子,不獲見允,煦大為怨望,宣宗親往察視,見煦箕踞坐地上,免不得斥責數語。

及宣宗轉身欲歸,煦竟伸出一足,把宣宗勾倒地上。宣宗大怒,俟起立後,令力士舁出銅缸,覆住煦身。缸重三百餘斤,煦用力負缸,缸竟移動。宣宗覆命積炭熏缸,越一時,炭熾銅熔,任你高煦力大無窮,也炙得烏焦巴弓了。

好似竹管煨泥鰍。小子有詩嘆高煦道:

庸材也欲逞強梁,暴骨揚灰枉自傷。


  
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禍始是文皇。

高煦炙死,諸子皆誅,還有趙王高燧,亦被嫌疑,是否能保全性命,且看下回敘明。

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卻說趙王高燧,與高煦是一流人物,難兄難弟。從前亦常思奪嫡,與中官黃儼等,密謀廢立,事泄後,黃儼伏誅,燧以仁宗力解,始得免罪,仁宗徙燧封彰德。及高煦抗命,暗中也勾結高燧,約同起事。煦既受擒,六師畢歸。

戶部尚書陳山,出京迎駕,奏稱應乘勝移師,襲執趙王。宣宗轉問楊榮,榮很是贊成。復問蹇義、夏原吉,兩人亦無異言。遂由楊榮傳旨,令楊士奇草詔。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