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中 - 80 / 159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中

第80頁 / 共159頁。

從長沙還道州,本屬逆水,又遇江水上漲,怎麼能說「宜夜行」呢?這樣寫,是正因為實際情況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樂觀的緣故。詩的前兩句將二月湘江之夜寫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寫出了江面的開闊,「和風」寫出了春風的和煦,「滿月」寫出月色的明朗。詩句洋溢着樂觀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三、四句是詩人信手拈來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詩中:當槳聲伴着歌聲的節拍,行駛近平陽戍(在衡陽以南)時,突然傳來高聲喝問,打斷了船歌:原來是戍守的官吏在喝問姓名。


  

如此美好、富於詩意的夜裡,半路「殺」出一個「守吏」,還不大殺風景麼?本來應該聽到月下驚鳥的啼鳴,遠村的犬吠,那才有詩意呢。前人也一直是這樣寫的,但此詩一反前人老套,另闢新境。「守吏相呼問姓名」,這個平凡的細節散髮着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在大曆年間,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結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經亂亡」(《舂陵行》)之後。春江月夜行船,遇到關卡和喝問,破壞了境界的和諧,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徵。其次,這一情節也寫出了夜行船途中異樣的感受。靜夜裡傳來守吏的喝問,並不會使當時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種安全感。當船被發放通行,結束了一程,開始了新的一程,乘客與船伕都會有一種似憂如喜的感受。可見後兩句不但意味豐富,而且新鮮。這才是元結此詩獨到之處。

這樣的詩句是即興式的,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但敢於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詩,卻非有創新的勇氣不可。和任何創造一樣,詩永遠需要新意。

(周嘯天)

◎孟雲卿寒食

◎孟雲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雲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後,曾流寓荊州一帶,過着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絶句。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裡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嘯天)


  
◎張繼楓橋夜泊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鋭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覊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