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5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5頁 / 共171頁。

出人意料的是,在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寂寞苦悶的心情之後,詩中主人公卻以貌似輕鬆的口吻,對自己發出了嘲笑。由於「年最老」,得到了「大家」(內宮對皇帝的習稱)的恩典,從京都長安發旨到洛陽上陽宮,「遙賜」給「女尚書」的空銜,可是,以垂暮之年,擔著一個所謂「尚書」的虛名,能抵償一個人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嗎?這恰恰證明了「皇恩」的極端虛偽。接着,她對自己的妝束進行嘲諷:外面已是「時世寬裝束」了,描眉也變成短而闊了,而她還是「小頭鞋」,「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一幅天寶末年的打扮,無怪她要自嘲道:「外人不見見應笑」,其中無疑是飽含着眼淚的。這也許不符合一般生活邏輯,然而卻是生活的真實。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同是憤怒,不一定都橫眉豎目。悲哀時可能笑,快樂時可能哭;有人傾訴苦難,聲淚俱下,痛不欲生;有人卻把痛苦拿來消遣,憤世嫉俗。這裡以貌似輕鬆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表現主人公沉痛的感情,把她悲痛到無以復加的接近變態的心理刻畫盡致。

詩的尾聲部分,用感嘆的情調和調諭的語詞,寫出詩人的一片惻隱胸懷和「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社會理想,顯示出詩人「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良苦用心。


  

這首詩,語言通俗淺易,具有民歌的風調。它採用「三三七」的句式,和「頂針」等句法,音韻轉換靈活,長短句式錯落有致。詩中熔敘事、抒情、寫景、議論于一爐,描述生動形象,很有感染力,在唐代以宮女為題材的詩歌中,堪稱少有的佳作。

(褚斌傑王振漢)

杜陵叟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尺牒牓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這時白居易新任左拾遺,上疏陳述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唐憲宗總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罪己詔;但實際上不過是搞了個籠絡人心的騙局。為此,白居易寫了《輕肥》和這首《杜陵叟》。

這首詩在禾穗青乾,麥苗黃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現出兩個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一個是,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災民們「典桑賣地納官租」;接着的一個是,在「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裡胥才慢騰騰地來到鄉村,宣佈「免稅」的「德音」,讓災民們感謝皇帝的恩德。

詩人說他的這首詩是「傷農夫之困」的。「杜陵叟」這個典型所概括的,當然不僅是杜陵一地的「農夫之困」,而是所有農民的共同遭遇。由於詩人對「農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當寫到「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了自己陞官發財而不顧農民死活的「長吏」:「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作為唐王朝的官員,敢於如此激烈地為人民鳴不平,不能不使我們佩服他的勇氣。而他塑造的這個「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反抗精神而閃耀着永不熄滅的藝術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正面寫「長吏」只用了兩句詩,但由於先用災情的嚴重作鋪墊,後用「我」的控訴作補充,中間又揭露了封建社會最本質的東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現,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農民遭災,卻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現實以博取皇帝的歡心,這個長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嗎?「明知」夏秋兩熟,顆粒未收,農民已在死亡線上掙扎,卻硬是「急斂暴徵求考課」,這不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質的東西嗎?

從表面上看,詩人鞭撻了長吏和裡胥,卻歌頌了皇帝。然而細繹全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長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課」;對於裡胥的刻畫,着重於「方到門」:顯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課者,考核官吏的政績也。既然長吏們「急斂暴征」是為了追求在考課中名列前茅,得以陞官,那麼,考課的目的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裡胥」有多大的權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方到門」來宣佈「免稅」的「德音」,難道會沒有人支持嗎?事情很清楚:「帝心惻隱」是假,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詩人能懷着「傷農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過筆下的藝術形象予以揭露,是難能可貴的。

事實上,當災荒嚴重的時候,由皇帝下詔免除租稅,由地方官加緊勒索,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乃是歷代統治者慣演的雙簧戲。蘇軾在《應詔言四事狀》裡指出「四方皆有『黃紙放而白紙催』之語」(在唐代,皇帝的詔書分兩類:重要的用白麻紙寫,叫「白麻」;一般的用黃麻紙寫,叫「黃麻」。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此後,范成大在《後催租行》裡所寫的「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朱繼芳在《農桑》裡所寫的「淡黃竹紙說蠲逋,白紙仍科不嫁租」,就都是這種雙簧戲。而白居易,則是最早、最有力地揭穿了這種雙簧戲的現實主義詩人。

(霍松林)

繚綾

繚綾

白居易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絶,地鋪白煙花簇雪。

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

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

絲細繰多女手疼,紮紮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裡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題是「念女工之勞」。作者從繚綾的生產過程、工藝特點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社會關係中提煉出這一主題,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獨創性。

繚綾是一種精美的絲織品,用它做成「昭陽舞人」的「舞衣」,價值「千金」。本篇的描寫,都着眼于這種絲織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寫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則出奇的費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