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76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76頁 / 共171頁。

一首托諷詩,雖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對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總要在字裡行間向讀者傳情示意,或明或暗地點出他的真正意圖。這首詩,除了通過詩題表明寫作動機外,詩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門遙望五侯家」。句中的「遙望」二字顯露了西去之客在臨行前的依戀、悵惘、憤懣之情:「天門」二字則點出遙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門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詩中是承上啟下的關捩。承上,是說上句暗指的西去隴之客此時視線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悵憤不平之氣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啟下,是說在下兩句中出現的空鎖的樓台是屬於五侯的,落盡的名花也是屬於五侯的。五侯,用東漢桓帝時同日封宦官五人為侯事,這裡作宦官的代稱。聯繫唐代歷史,自從安史亂後,宦官的權勢越來越大,後來,連軍隊的指揮、皇帝的廢立等大權也落到他們的手裡。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諷詩。兩詩都以「五侯家」三字點明作者所要諷刺的對象,其所揭露的都是成為唐代政治上一大禍患的宦官專權問題。

在許渾這首詩中,所寫的時間既是白日斜,季節又是花落盡。全詩的色調是暗淡的,情調是低沉的,這是「卜居不遂、薄游隴」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敗沒落的寫照。


  

(陳邦炎)

途經秦始皇墓

途經秦始皇墓

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作出了巨大曆史貢獻的。但他又是一個暴君,實行專制主義,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受到後人譴責。許渾這首詩抒寫了他行經秦始皇墓時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於陝西臨潼縣東約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它建成於公元前二一○年,墳丘為土築,經二千年的風雨剝蝕,現存高四十三米,周長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墳上「樹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曠的平地上托起的這座山一樣的巨大墳塋,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樣,給人以「龍盤虎踞」之感。詩人在墓前駐足,目光從墓基轉向墓頂,見到的是層層綠樹,直上雲天。眼前的高墳,不正好象徵著秦始皇生前煊赫的聲勢嗎?「勢入浮雲亦是崩」,覆亡之迅速與秦始皇在位時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於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容熔鑄在這簡短的七個字裡。一個「崩」字,聲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盡意絶,下文難以為繼了。然而詩人忽一轉筆:「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詩作旋即別開生面,令人稱絶。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跡地進一步寫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後人心目中的徹底崩塌。同樣是青山秋草,路人卻只向漢文帝陵前參拜。漢文帝謙和、仁愛與儉樸,同秦始皇的剛愎、凶殘與奢靡正好是強烈的對比。對於仁君和暴君,人們自會作出自己的評判。末句一個「唯」字,鮮明地指出了這一點。後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把筆墨盪開,從秦始皇寫到了漢文帝,從詩人自己寫到了「路人」,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陳志明)

河湟

河湟

杜牧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安史之亂爆發後,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對唐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杜牧有感於晚唐的內憂外患,熱切主張討平藩鎮割據、抵禦外族侵侮,因此對收復失地極為關心,先後寫了好幾首詩,《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與黃河合流處的一片地方,這裡用以指吐蕃統治者自唐肅宗以來佔領的河西、隴右之地。詩以「河湟」為題,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

詩可分為兩層。前四句說:宰相元載對西北邊事多所策劃,卻不為代宗所用,反遭不測;憲宗也曾鋭意收復河隴,卻不及西征,齎志以歿。這裡一連使用了三個典故。「借箸」,用張良的故事。不僅以之代「籌劃」一詞,而且含有將元載比作張良之意,從而表明作者對他的推重。「衣冠就東市」,是用晁錯的故事。意在說明元載的主張和遭遇與晁錯頗為相似,暗示元載留心邊事,有經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錯,足見對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遺弓劍」採用黃帝乘龍升仙的傳說,借指憲宗之死,並暗切憲宗好神仙,求長生之術。這裡,作者對憲宗被宦官所殺採取了委婉的說法,流露出對其猝然而逝的嘆惋。以上全用敘述,不着議論,但作者對河湟遲遲不能收復的感慨卻溢於言表。

後四句用強烈的對照描寫,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河湟百姓儘管身着異族服裝,「牧羊驅馬」,處境是那樣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並沒有被征服,白髮丹心,永為漢臣。而統治者又怎麼樣呢?作者不用直書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貴閒人陶醉于原從河湟傳來的輕歌曼舞這樣一個細節,便將他們的醉生夢死之態揭露得淋漓盡致。


  

此詩前四句敘元載、憲宗事,採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這樣寫不僅加強了慨嘆的語氣,且顯得跌宕有致。第三聯正面寫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氣。「雖」和「盡」兩個虛字用得極好,一抑一揚,筆勢拗峭勁健。最後一聯卻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將滿腔抑鬱不平之氣故意以曠達幽默的語氣出之,不僅加強了諷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詩顯得抑揚頓挫,餘味無窮。這首詩,寫得勁健而不枯直,闊大而亦深沉,正如明人楊慎《升庵詩話》所說:「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這首《河湟》鮮明地體現出這種藝術特色。

(張明非)

過勤政樓

過勤政樓

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建於開元八年(720),位於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佈告天下。並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于勤政樓下,又于樓中賜宴設酺,「群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裡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然而由於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為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也見不到了。詩的第一句說佳節空在,是總論,第二句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着實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