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下 - 126 / 171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唐詩鑑賞下

第126頁 / 共171頁。

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為寺院題詩,卻不從寺院本身着筆,只是盡情描寫山林美景和奇趣,抒發對眼前風光的留戀和讚歎,自然把讀者引入一個「清峭」深邃的意境。


  

詩人一開始就坦露自己驚喜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喚後來的遊人:來啊,來啊,請先到山林的頂峰來吧!這裡你盡可以擴展視野,放眼看這世界是多麼寬闊廣大!字裡行間表現出詩人興緻勃勃,意氣飛揚。「來來」、「先上」,語言通俗,帶有鮮明強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詩人擷取了四個最具美感的鏡頭──懸岩飛瀑,林蘿綠蔭,迢遞群峰,盤旋山道,藝術地再現了報恩寺上方的無限風光。

先寫岩上瀑布的動態:「岩溜噴空晴似雨」。岩上的飛泉懸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濺,化為一片迷蒙的雲煙,裊裊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掛起一幅白色的雨簾。「噴空」,狀水勢之大,飛瀉之急,遣詞有力,把岩溜寫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濛縹緲,分外清幽穠麗,給人們多少神思異想。

接着寫林蘿的靜態:「林蘿礙日夏多寒」。林間的藤蘿,纏樹繞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濃密的樹蔭。置身其間,一陣陣爽人的涼意,沁肌侵骨。哪裡還有什麼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煩惱!

再寫眾山的遠姿:「眾山迢遞皆相疊」。步出林蔭,縱目瞭望,遙遠的群山,重巒疊嶂,點點峰尖,如碧海浪湧。這是一幅立體感很強的畫圖,令人遊目騁懷,開拓心胸。只有居高臨下,放眼天邊,才能把群山寫得這樣形神俱活,氣勢磅礴。

然後寫山道的由近而遠:「一路高低不記盤」。登臨高處,回顧來時走過的山間盤旋小路,綿延起伏,曲折迴環。「卻顧所來徑」,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剛纔上山時,只覺得左繞右轉,上下攀緣,奇趣無窮,再也記不清經過了多少次的盤旋,才登臨到這個群山的絶頂。這一句迴首總括了山路的艱險,景色的蒼茫渺遠。

最後,詩人深情地寫道:「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縈繞着詩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歸去了,真有些留戀難捨。「清峭」一詞,總括前二聯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蘿」:「峭」,指「眾山」、「一路」,用詞貼切不移。今日一別,何時還能重遊呢?將來在夢中重遊此地恐怕也要難捨難分呀!全詩在無限的依戀中結束,讀者卻久久沉浸在一種留連忘返、情難自已的況味之中。

這首詩情景交融,妙合無垠。那情是觸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緣情而生,景中含情。題寺詩卻以情景取勝,又很少有所謂佛家禪味,足見詩人寬廣的胸次、深細的體察和靈活多變的筆致。

(徐竹心)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時。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

涼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

青雲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覊。

這首詩,是詩人旅居洋州時寫的。洋州,今陝西洋縣,在漢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詩題「旅次」,說明舉目所及都是異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鄉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情調。次句寫詩人觸景而起對家鄉的懷念。身處異地而情懷故鄉,不難想見其失意之狀和內心的苦澀。「舉目」、「思量」是詩人由表及裡的自我寫照,抬首低眉之間,蘊含著深沉的感傷。

第二聯寫鶴從高空向孤嶼盤旋而下,蟬鳴未止,拖着尾聲飛向別的樹枝。詩人寫景寄情,即以鶴蟬自況,前者脫俗,後者清高。這是說自己空有才學,不能凌雲展翅,占枝高鳴,卻落得個異地依人、他鄉為客的境地,猶如這鶴投孤嶼、蟬過別枝一般。一個「投」字,一個「過」字,一個「孤」字,一個「別」字,寄寓着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嘆,卻又無可奈何。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這兩句前人十分稱道,被認為是齊梁以來所未有過的佳句。(見尤袤《全唐詩話》)從寫景角度而言,詩人眼耳並用,繪形繪聲,傳神逼真,對蟬聲的描寫更有獨到之處。駱賓王詩「西陸蟬聲唱」,許渾詩「蟬鳴黃葉漢宮秋」,黃庭堅詩「高蟬正用一枝鳴」,都寫蟬在通常情況下的鳴叫;而方幹此詩,則是蟬在飛行過程中的叫聲,不僅蟬有動勢,而且聲有特色:詩人捕捉的是將止而未止的蟬聲,這種鳴叫有獨特的聲響和音色,能誘發讀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穎別緻,摹狀精切傳神,前所罕見。

第三聯:「涼月照窗攲(qī欺)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前一句寫月夜獨處。一個「涼」字,一個「倦」字,極寫詩人的冷寂淒清,孤獨無聊。後一句變換場景,寫飲宴泛觴的場面。泛觴是一種遊戲,古時候,園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溝中,宴會時,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飄到誰的面前,就該誰飲酒。飲宴遊戲,高朋滿座。詩人置身于這熱烈氣氛之中,卻神遊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對著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動的酒杯獃獃地出神,顯出一幅寡言少歡的神態。「泛觴遲」的「遲」字,既寫景,又出情。

這一聯,以月明之夜和宴樂之時為背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詩人的自我形象。上下兩句場景雖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顯示出難以消解的情懷,卻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聯,作者才將內心的隱痛和盤托出。


  
「青雲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覊」,遺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雲。雖然做夢都夢到江南故鄉,而此身卻在異地作客。末句以「身旅覊」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應,又回扣詩題的「旅次」二字。結構嚴謹。

從全詩的藝術風格來看,這一聯顯得過分率直而欠含蓄。不過,由於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和渲染,倒也使人覺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對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懷,如鯁在喉,但求一吐為快吧。

(周錫炎)

題君山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崑崙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於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它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象,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群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曲同工。

而方幹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採用了「遊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見麻姑」,就象訴說一個神話。詩人告訴我們,他曾神遊八極之表,奇遇仙女麻姑。這個突兀的開頭似乎有些離題,令人不知它與君山有什麼關係。其實它已包含有一種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單單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據《神仙外傳》,麻姑雖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卻是三見滄海變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鮮事兒一定不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