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二 - 69 / 471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太平廣記 二

第69頁 / 共471頁。

唐高宗乾封二年春季二月,西明寺律師逐靜在京都城南原淨業寺修習佛道。逐靜律師積德高遠,久持道心。一天,忽有一人來到律師的住處。施禮致敬,相互道過寒暄之後,律師問道:「施主家住何處?尊姓貴名是什麼?」此人答道:「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國時蘭台的臣民。康僧會法師當初來到建業,國主孫權沒有立即允許他傳教,令其感召希世之珍寶,為他建立非常之寺廟。當時天地諸神都以威靈相助,康僧會法師在三七那一天,便感召得到了佛祖遺骨舍利。吳王手拿銅瓶傾倒在盤內,盤子被舍利所衝擊,當即破碎。又用火燒錘擊,都不能使舍利受損。闞澤、張昱等人,也因得到天人保佑與幫助,天人進入他們的身體,才使其神思敏捷清爽,能夠對答流暢允妥。如今我們已升天,以弘揚保護佛法為職事。弟子是南天王韋將軍屬下的使者。將軍的事務極多,他要擁護三洲的佛法,凡是各處出現爭鬥、危機的事情,將軍無不親自前往,進行曉喻調解。如今南洲剛剛平復和解,天王就想立即到此,只因事情繁雜有所耽誤,不久就會到來的,天王讓弟子等人先與律師談談。」不久又有一人到來,自稱姓羅,是蜀地人。說話全是蜀地口音,大談佛教的律相之法。初見面時,禮儀如同俗眾,講述起佛法之緣由來則極有見地,於是讓人忘了他原先的俗態。接着又來了一個人,說是姓費,禮儀方方也如羅氏一樣。他說:「弟子在迦葉佛時生於第一層天,在韋將軍屬下供職。天下諸人多為貪慾迷醉,弟子憑藉自己的宿願,不惑于貪慾,以清靜為本,奉行佛法,尤敬重佛藏中的戒律。韋將軍以童真之心奉事佛法,不受貪慾之煩擾。天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共同管理四方天下,往返保護,扶助所有的出家人。四方天下之中,北方天下佛法流布不廣,影響較小;其餘三方天下佛法弘揚廣大,影響比較普遍,然而出家之人多數違犯禁戒,嚴格恪守戒律的人為數較少。東方天下與西方天下,人們不那麼精明聰慧,自身的煩惱也就難於遷化。南方天下的人,雖然多有犯罪行為,但是隻要認真感化令其從善,他們那精明靈活的心性比較容易馴服。釋迦佛祖在臨近涅槃升天之際,諄諄囑咐弟子門徒,並令其謹慎守護佛法,不讓妖魔鬼怪侵擾。如不嚴加守護,如此違戒犯規,哪裡還有人奉行我佛之法教的。所以,佛祖的諄諄教誨與至誠告誡,我輩不敢不奉行。戒律雖然受到一些破壞,我們仍要以慈悲為懷,儘力去保護出家之人。只要他們修行善事,過去的各種過錯都可以不咎,善事多了就會忘記過去的污點,不必記取以往的過失。況且人世中的臭氣,上薰空界四十萬里,諸位天人心境清淨,對此臭氣無不厭惡。但因受到佛祖的囑咐,令其盡心守護佛法,何況天人尚與世人共同棲止於同一個天下,所以諸位天人不敢不來到天下。韋將軍是三十二名天將之中,最有弘揚守護佛法之誠意的。世間有許多魔男魔女,輕侮戲弄出家人,出家人中的道力微弱者,都受到他們的迷惑攏亂。一有這類事情發現,韋將軍便急忙奔波而到,應該適時地將他們翦除掉。所以只要韋將軍有事要辦,需要到四位天王住處時,天王見了都起來迎接。這都是因為韋將軍能以童真之心修行,又能精誠守護佛法的緣故。弟子稟性喜愛戒律,如來佛祖一代所創製的律藏經典,我都在講堂上聆聽接受過。」律師便向他詢問律典中諸多文字隱晦處的含義,費天人無不給以決滯釋疑。然而東方華土對待佛法的態度,往往就像一向對待肉眼能夠看得見的山海水石一樣,只是認為佛法靈驗、實用所以才去敬奉它。這樣來看待和探求佛法佛理就失去了它的根由,不能領悟它的深層底蘊。又因這樣的緣故,伴隨而來的現象就是多為實用目的而去諮詢祈請佛教。而佛法本身是對三界萬物之中深邃玄幽之相,通過法理予以概括,這是肉眼凡胎無法看得見的,也是不能用語言具體明確的加以宣示與指述的。宣律師又將《感通記》中記載的內容來詢向費天人道:「益州成都的多寶石像,是什麼時代的佛像?」費天人答道:「蜀都的原址在青城山上,現在的成都當時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遠在迦葉佛(釋迦牟尼十六弟子之一)時代,有人在西洱河摹擬多寶佛全身形相製造了多寶佛石像,放在西洱河鷲頭山寺廟裡,後來有個成都人到西洱河去興易,帶著這座石佛像往回走,走到現在的多寶寺那個地方,被海神踩翻了船而沉沒了。因為當初那個取像的成都人,看見海神在岸上遊逛,以為是山鬼,便把海神殺了,所以惹怒了海神,如今海神便把他的船掀翻了,結果是在同一條船上的人與佛像都沉到了水底。那尊多寶佛石像原先所在的鷲頭山寺廟,舊廟遺址仍然存在,仍有一座寺塔,寺塔經常放射出亮光。假如要到那個地方去,就需路過郎州,大道與小路都放在內,須走三千多里路才能到達西洱河。西洱河特別寬,有的地方寬一百里,有的地方則寬達五百里。河的中間有山島,島上有古廟,寺廟裡仍有經書與佛像存在,但沒有僧人居住。經書的文學與我們看到的一樣,寺廟內還時常聽到有鐘聲響,當地的百姓都比較富足,每年四、八兩月,他們都按時去古塔供奉祭奠。寺塔好像受戒時的壇台,由三層石塊砌成,塔頂覆蓋着鉛盆。這種寺塔,那個地方極多,當地人稱為神塚。每當寺塔發射亮光時,人們使用素食菜果等祭祀,祈求神靈賜福、保佑。這個地方往西北走距離西州兩千餘里。距天竺國不太遠。過去常常有人到過那個地方。再往後說就說到晉代了,晉時有個僧人在這個地方,看見地上有一座土墳,他平掉之後緊接着還冒出來,隨平隨冒,他奇怪土墳平不掉,後來便被他挖開了。挖開之後又奇怪怎麼那樣深,於是繼續往下挖。掘到一丈多深時,掘出了佛像、人骨與船。骨頭架子上的肘骨與脛骨特別粗大,相當於現在人的幾倍,這是迦葉佛時代,壽命長達兩萬歲的閆浮人,如今時劫減少,人的壽命短促了形體也短小了,這是正常現象,不足為怪。那位僧人挖得石像之後,因為拖不動;便化成一位老人,指揮調遣起來就比較方便了,不大一會兒就安排妥當了,把石像暫時埋藏了起來,到了隋朝又重新發掘了出來,石像於是又出現在世上。蜀地人只知道這座神像是從地下發掘出來的,但並不瞭解它的根源是怎麼回事。他們見石像腳背上刻有『多寶』二字,於是就稱它為多寶石像,又稱安置石像的廟為多寶寺。」宣律師又問到,「石像上刻的『多寶』二字屬於隷書,隷書出於秦代。怎麼在迦葉佛時代就已有了神州的隷書呢?」費天人答道:「秦代李斯的隷書,原是近代對遠古時代的繼承,隷書的興起出現于古佛時代。現今南土四周有一千多個海島,莊嚴閻浮,那裡有一百多個國家,他們的文字語言都與大唐國相同,只因海路遙遠,動輒幾十萬里,得不到轉譯傳播,致使你們這個地方封閉自守,這也是不足為怪的。律師沒有聽說過嗎?梁朝的顧野王是太學之中學識最為淵博的人,他四處考察文字的起源,也沒找到確切的答案,所以在《玉篇》序中說:『有人打開春申君的墳墓得到他的銘文,銘文全是隷書體文字。』查春申君是東周列國時代的人,可見隷書非秦國吞併六國之後才出現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