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太平廣記 二 - 92 / 471
中國古代史類 / 李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太平廣記 二

第92頁 / 共471頁。

史論在齊州時,出獵至一縣界。憩蘭若中,覺桃香異常,訪其僧。僧不及隱。言近有一人,施二桃,因從經案下取出,獻論。大如飯碗。論時饑,盡食之。核大如鷄卵。論因詰其所自,僧笑曰:「向實謬言之。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論曰:「願去騎從,與和尚偕往。」僧不得已,導論出荒榛中。經五里許,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論志訣往,乃依僧解衣,載之而浮。登岸,又經西北,涉二水,上山越澗,數里至一處。奇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數百株,枝幹掃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論與僧各食一串,腹飽矣。論解衣,將儘力包之。僧曰:「此域靈境,不可多取。貧道常聽長老說:“昔有人亦嘗至此,懷五六枚,迷不得出!」論亦疑僧(僧原作生,據明抄本改)非常,取兩顆而返。僧切戒論不言。論至州,使召僧,僧已逝矣。(出《酉陽雜俎》)

【譯文】


  

史論在齊州的時候,出外打獵走到一個縣的邊界。他在一座寺廟裡歇息,聞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問這裡的僧人。僧人來不及隱瞞。就說附近有個人施捨給他兩枚桃子,於是便從經案下面拿出來獻給了史論。桃子大如飯碗。史論當時餓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鷄蛋那樣大。吃完之後,史論詳細盤問桃子的來歷,僧人笑着說:「剛纔我說的,其實是假話。這桃子離此地十多里遠,道路又很危險。貧道偶然間走到那裡看見了,覺得奇異,於是摘了幾個。」史論說:「我願扔下馬與隨從人員,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帶他去。他們穿過灌木叢,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條河邊,僧人說:「史中丞恐怕不能渡過這條河。」史論堅決要過,便依照僧人的樣子脫掉衣服,用手舉着衣服游了過去。上岸後,又經西北方向,涉過兩條河,爬山越澗,走了好幾里,來到一個地方,只見到處是奇泉怪石,與人間大不一樣。這裡有幾百棵桃樹,枝條垂到地上,樹高只有二三尺,散髮着沖鼻的香味。史論與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飽了。史論脫下衣服,想儘量多包幾個,僧人說:「這個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貧道常聽方丈說,過去有人也曾到過這裡,帶了五六枚桃子,結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論也懷疑僧人不是尋常人,只拿了兩顆就往回走。僧人極力勸誡史論,回去之後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此事。史論回到齊州後,派人去叫僧人來,僧人卻已經消失了。

抱玉師

抱玉師以道行聞,居長安中,師而事者千數。每夕獨處一室,闔戶撤燭。嘗有僧于門隙視之,見有慶雲自口中出。後年九十卒,時方大暑,而其屍無萎敗。唐宰相第五琦與師善,及卒,來治喪。將以香乳灌其口,已而有祥光自口出,晃然四照。公甚奇之。或曰。佛有慶祥光,今抱玉師有之,真佛矣。(出《宣室志》)

【譯文】

抱玉禪師以道行高深聞名于世,住在長安城內,拜他為師的門人弟子數以千計。每天夜晚他獨處一室,關着門窗不點燈燭。曾有個僧人從門縫裡去看他,見有一片祥雲從他的嘴裡飄了出來。抱玉師後來在九十歲時去世,當時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屍體一點也不腐敗。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與抱玉師關係密切,抱玉師去世時第五琦前來弔喪。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師的嘴裡灌,灌完之後,見有祥光從嘴裡射出來,明晃晃地照射着四面。第五琦非常驚奇。有人說,佛的嘴裡就有祥慶之光,如今抱玉師也有這種光,可見他是真佛。

束草師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負束藁,坐臥于于寺西廊下,不肯住院,經數年。寺綱維或勸其住房。曰:「爾厭我耶?」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燼耳,無血菺之臭。眾方知為異人,遂塑灰為僧于佛殿上。世號為束草師。(出《酉陽雜俎》)

【譯文】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裡,原先有個僧人,自己從來不說姓名,常常背着一捆川芎,整天獃在寺廟西面的廊檐下,不願住在寺院裡,就這樣一連過了好幾年。寺院裡有個管事的和尚勸他到僧房裡去住,他卻說:「你們這樣厭惡我嗎?」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燒化了,到天亮時,只剩下一堆灰燼,沒有半點血腥味。眾人這才知道他是個異人,便用他燒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稱他為束草師。

惠寬

綿州靜慧寺僧惠寬,先時年六歲,隨父設黃籙齋。眾禮石天尊像。惠寬時在,不肯禮,曰:「禮則石像遂倒,不勝致也。」既禮而天尊像果倒,腰已折矣。後出家在寺。寺近池,人多撲魚為業。惠寬與受戒,且曰:「爾輩不當以此為給,吾能令汝所得,不失于舊。」因指其池畔,盡生菌蕈。魚人采之,省力得利。後人呼為和尚蕈也。(出《成都記》)

【譯文】


  
綿州靜慧寺僧人惠寬,當年他僅六歲的時候,跟隨父親擺設道教的齋場。人們信奉道教,都給天尊的石像施禮。惠寬當時在場,卻不肯施禮,他說:「我若施禮,石像就會倒了,弄得不可收拾。」他施禮之後,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經摔折了。惠寬後來出家住進了寺院。寺院附近有個池塘,許多人在池塘捕魚為業。惠寬給他們講解佛教戒規,讓他們受戒,不要殺生,並且說:「你們不要以捕魚的收入維持生活,我能讓你們所得的收入不低於捕魚。」於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頓時生滿了香菇。漁民都去采磨菇,與捕魚相比,即省力氣又能多賣錢,後來,人們稱這種蘑為和尚蘑。

素和尚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院庭有青桐數株,皆素之手植。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鄭相,嘗與丞郎數人避暑,惡其汗,渭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桐,各植一鬆也。」及暮,素戲祝樹曰:「我種汝二十餘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之。」自是無汗矣。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狼子聽經。齋時,有烏鵲就案(酉陽雜俎續五案作掌)取食。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詩云:「三萬華經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門塵。」當時以為佳句也。(出《酉陽雜俎》)

【譯文】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的庭院裡有幾棵青桐樹,都是素和尚親手栽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朝廷的卿相們經常到這座院裡遊覽。青桐樹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車上的潤滑油一樣,沒法洗掉,昭國鄭相曾與丞郎數人來這裡避暑,因為厭惡青桐樹上的汗,便對素和尚說:「弟子給和尚把這幾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給你栽一棵松樹。」到天黑時,素和尚開玩笑對青桐樹說:「我種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為流汗被別人所厭惡。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當木柴燒。」從此之後,這幾棵青桐樹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從不出院門,整年坐在屋裡抄經書,共抄寫《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裡經常有狼來聽他讀經。吃飯時常有烏鴉與喜鵲飛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長慶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給這個庭院題的詩道:「三萬華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的人認為這兩句詩是佳句。

懷信



贊助商連結